信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信仰。相信一種科學與邏輯無法證實的東西,相信人類善的本能,能戰(zhàn)勝弱肉強食的現(xiàn)實。這是理性之外,也是在我們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傳播的原因吧。
合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小說,我就開始期待它的電影版。彼時我還不知道小說版權已被李安捷足先登,因為我心中不二的人選就是蒂姆·波頓,我相信看過《大魚》的人都會認同我。李安固然好,他的優(yōu)點是發(fā)揮極穩(wěn)定,但缺點則是物極必反。他能拍《推手》能拍《斷背山》,卻很難駕馭流動性極強的《制造伍德斯托克》。拍少年Pi,他還缺少一點瘋狂的想象力和不按理出牌的邪念。
改編成電影,少年名字Pi變成了派。這一改動極微小,在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偏差,但在信息的傳遞上,它其實是一種提醒——在電影中稍顯沉悶的前30分鐘,導演耐心地講述這個名字的由來,從世界上最潔凈的泳池滑跌到最齷齪的公廁,為避免歧視,少年在名字上動了手腳變成“Pi”,也就是數(shù)學上的圓周率——提示已經很明確,但李安又安排少年默寫了三個黑板的3.1415926……少年并非數(shù)學神童,導演只是在給你遞進式的暗示——接下來要講述的故事就像數(shù)學上的圓周率π。我們可以確知一個圓的周長,確知它的半徑,但是圓周率Pi是一個無線不循環(huán)的無理數(shù),從一個可以完全測度的圓里脫離開去,陷入完全不可能窮盡的無理數(shù)里去。你可以計算Pi到億兆尾數(shù),但是你永遠也無法得到完整的值,因為它無限延伸,且不循環(huán)。羅伯特·麥基說,故事是對生活的比喻;李安正是用派來比喻真相。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故事的真相呢?
人與虎的對峙和馴養(yǎng)。這是第一重故事。我發(fā)現(xiàn)有許多觀眾是帶著孩子一起看這部電影的。因為適合兒童看的電影太少了,何況又是3D大片。盡管這并非是一部單純意義上的兒童電影,少年派的小說和電影都充滿了大量的暗示、隱喻和符號。但它的高級之處正在于:即使拋開這些玄虛,故事依然成立且絲毫不損精彩——少年在大海漂流,此外還有一只猛虎,僅憑這兩點就足以吸引觀眾。許多類似撒尿圈地的細節(jié)拍得非常生動。少年派用《小王子》式的馴養(yǎng)方式去接近老虎并且試圖駕馭它,但由于極端環(huán)境的威脅,兩者的關系始有危機,饒是最后告別,老虎也不會很迪士尼似地回頭,再哭得像個He llo Kitty——真正的萬獸之王絕不會被人類豢養(yǎng),更不會被小恩小惠打動而變節(jié),他的尊嚴就是靠驕傲來體現(xiàn)——一種就算難過我也不打算哭給你看的驕傲。
如果故事的內涵停留在這個層次,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成年觀眾一定不滿足;開頭的鋪墊的和結尾的第二種版本也會變得毫無意義。事實上第一個故事的邏輯漏洞百出,缺乏起碼的常識。什么叫常識?你可以虛構一個并不存在 的島,但不能把只在非洲生存的狐搬到太平洋上。第二重故事則是對真相的追問。相對而言,許多成年人更認同第二個版本,它更符合事實和人性的真相。持這種想法的人紛紛把兩個版本里的動物和人連連看,比如猩猩象征媽媽,斑馬象征水手,廚師象征豺狗,老虎代表了少年派內心邪惡的本能,而那個神秘的島嶼則是媽媽的尸體,那些密密麻麻探頭探腦的狐
是蛆蟲的化身,至于蓮花里的牙齒和酸液就更好解釋了,這里不贅言。問題是第二個版本就是全部真相嗎?如果我沒記錯,當少年派講述第一個故事時,說猩猩是坐著漂浮的香蕉而來,而思維縝密的日本調查員一口否認了這一點,因為香蕉根本不會漂??;當少年派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對這個細節(jié)仍是知錯不改,堅持說媽媽是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香蕉和狐
這兩個非常典型的錯誤是導演放出的餌,它鞭策我們繼續(xù)尋找真相,或者順便找點別的。
比如信仰。這也是故事的第三重含義。許多內心善良的觀眾在故事的第二層已經不寒而栗,少年派用了一個彩虹版瑰麗的緞帶去包裹一個尸骨累累般的禮物。這種手法其實并不新鮮,仔細想,《野天鵝》里公主跪在蕁麻上,《灰公主》里兩個姐姐砍掉的腳后跟,以及阿里巴巴用熱油一勺勺澆死40個強盜。它們不都基于極為恐怖的現(xiàn)實么?但是好故事就得這樣,喜羊羊和灰太郎面對著同一口鍋,強烈的求生欲和食欲發(fā)生碰撞,才會有想象力上下其手的空間,成為一個綿延不斷的傳奇。少年派的故事亦是如此,觀眾到了最后,面臨的困境和調查官員是完全一樣的:必須選擇相信一個。第二個顯然更接近真相,但作家和調查員紛紛選擇第一個故事——因為它能讓人看到上帝?,F(xiàn)實太過殘酷也太過猙獰,那么想象力讓人超拔其上,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慈悲么?在這個意義上考慮,天堂也好,極樂世界也罷,何以會讓人深信不疑,也就找到了答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說,物理到頂不過是哲學,哲學到頂不過是宗教。我更愿意把這句話里宗教理解為信仰,因為信仰更寬泛。當然你也可以像少年派一樣選擇相信三個宗教,因為信什么,其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信仰。相信一種科學與邏輯無法證實的東西,相信人類善的本能,能戰(zhàn)勝弱肉強食的現(xiàn)實。信仰不是放生與增壽的等價交換,它也不能解決我們的具體問題——比如少年派父親的腿疾;然而信仰卻看管著我們的內心,這就是理性之外,也是在我們的有形世界之上,宗教得以蔓延傳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