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全書闡述立身治家之法,內容涉及教育、儒學、佛學、歷史、社會、文學、倫理等諸多領域?!额伿霞矣枴沸蜓院蟮牡谝黄褪恰督套印?,講的是教育子女的問題。顏之推在這一篇中提出了幾個關于教育子女的重要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參考價值。
?笏 教子要趁早——教育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顏之推在《教子》篇里首先提出了一個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則,就是教育必須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早教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胎教。顏之推認為,如果可能,在孩子沒有出生以前就應該開始教育。他提到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王妃們“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保ㄥ鷭鍛言械饺齻€月時,就要遷居到別的宮室去,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音樂、飲食都按照“禮”的要求加以節(jié)制。)
這里說到的“胎教”問題,即使以今天的科學知識看來,也是有道理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不僅吃什么東西對胎兒的成長有影響,喜怒哀樂的情緒也會影響胎兒,尤其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心智與精神。
第二個階段是嬰幼兒學前教育。
顏之推引用孔子的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真是至理名言。好的品德一半是天賦,一半就靠少年養(yǎng)成。好的習慣則更是需要在青少年時代加以培養(yǎng),一旦在這個時期養(yǎng)成了壞習慣,長大后就很難改過來。顏之推接著還引用了當時的一句俗語:“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就是說,教老婆要從嫁過來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要從嬰兒時代就開始。因為孩子剛生下來,離開父母不能生存,一切都是一張白紙,這個時候教他什么就是什么,也最起作用,最容易被接受?!敖虄簨牒ⅰ保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這十四個字,我覺得所有父母都應當視為座右銘。
?笏 教子要從嚴——溺愛是孩子一生的隱患,不能只愛不教
顏之推在這一篇中提出了教育子女的第二個重要原則,就是教子要從嚴,不能只愛不教。顏之推說:“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保ㄎ铱吹绞郎嫌行└改?,對子女不加以教誨,而只是一味寵愛,總覺得不能同意。)又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做父母的既威嚴又慈愛,那么子女就會敬畏謹慎,并由此產生孝心了。)就是說,他很不同意一般人對子女只愛不教,只有父母威嚴,又有慈愛,子女才會畏懼謹慎,對父母產生孝順之心。
孩子要經歷磨煉才能成才,但有些父母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是怕孩子受委屈,不忍心看孩子受眼前之苦,該罵不罵,該打不打。顏之推說,這是“重于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保ú辉敢鈬绤柕睾秦熍R,怕傷了子女的臉面;不忍心用荊條抽打,怕子女皮肉受苦。)
我們不提倡體罰孩子,但一些父母溺愛自己的子女,失去了起碼的是非準則,“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起居、言行舉止,任其為所欲為,本該訓誡的,反而加以獎勵;本該呵責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說,孩子想吃什么就喂什么,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應該批評的反而獎勵,應該責罵的卻一笑而過。
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讓孩子不懂得是非,以為應當這樣,等到長大了,習慣養(yǎng)成,再來管教已經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父母的責罵反而會引起子女的反感,造成父子之間的怨恨,養(yǎng)出一些逆子、敗家子來,“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等到孩子懂事以后,還以為本來就該如此。子女驕橫輕慢的習性已經養(yǎng)成了,這時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將他們鞭抽棍打至死,也難以樹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氣一天天增加,子女對父母的怨恨也越來越深。這樣的子女長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
顏之推在《教子》篇中舉了一嚴一寵兩個例子。一個是梁朝的名將王僧辯,母親管教甚嚴,他已經做了將軍,年過四十,做錯了事,母親還會拿棍子打他,結果他成就了一番大功業(yè)。另外一個例子是梁朝的一個學士,很聰明,有點小才華,父母逢人便夸獎,有錯誤則替他掩蓋,結果從小養(yǎng)成了驕傲自大的習慣。后來做武將周逖的幕僚,因為言語頂撞,被周逖殺了,連腸子都抽出來,以血涂鼓。所以父母對兒女太過寵愛,反而會害了他們。而嚴加管教才是真正長遠的愛。
?笏 親子有原則——保持適當距離
顏之推在《教子》篇中提到,父母跟兒女之間,一方面要親愛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不可以過于親密。他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親對孩子要有威嚴,不能過分親密;骨肉之間要相親相愛,不能簡慢。如果流于簡慢,就無法做到父慈子孝;如果過分親密,就會產生放肆不敬的行為。)
“狎”是親昵,親愛得沒有分寸,沒有規(guī)矩;“簡”是怠慢,不周到,不細致。
中國傳統(tǒng)認為,父子之間首先是一種尊卑的關系,這種關系永遠不可能顛倒,連君臣關系也是仿照父子關系建立的,所以叫“君父”、“臣子”。這個尊卑必須嚴格遵守,否則整個社會都會亂套。所以父子之間再親密,也不可以沒有分寸沒有規(guī)矩。
咱們老祖宗的這種看法對不對呢?我看基本上沒有錯。西方人其實也并不是不講尊卑上下,將軍和士兵、董事長和員工、總統(tǒng)和平民,人格是平等的,但尊卑上下仍然是明確而清楚的,不然整個社會的運作都沒有辦法正常進行。東西方只是在具體的作法上、細節(jié)上有些差別而已。中國人從前對尊卑上下之間的人格平等缺乏足夠的認識(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認識,孔夫子講“仁”,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這種人格上的平等),這一點是應該檢討的,但不能因為追求人格平等而忽視尊卑。
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分尊卑上下,就沒有秩序,沒有禮貌,也就談不上和諧。父母跟孩子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不可以過分親密,才能使孩子不僅愛父母,也尊敬父母,甚至有一點畏懼,這樣,教育也才能實施?!墩撜Z》中說孔子“遠其子”,古人還提倡“易子而教”,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西方人在這個問題上也自有其講究。比方說,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他單獨睡一個房間,這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也有保持一定距離的意思在里面。中國人從前因為貧窮,父母子女常常不得不睡在同一個房里,甚至同一張床上,這顯然是不好的,道理不必多講,成年人都明白。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比不上西方人那么講究。但是保持一定距離,只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教育,并不是說對兒女不要慈愛,或兒女對父母不要孝順,而是說慈愛與孝順都要在承認尊卑上下的基礎上進行,只要不破壞這個基礎,慈愛與孝順則愈周到愈好。
顏之推既提醒做父母的要跟兒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又強調父母子女之間慈孝要周到,這是很全面的看法?,F(xiàn)在的父母常常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子女太親密,不注意尊卑,缺了應有的距離與禮節(jié);要么就是漫不經心,關心不夠。父母子女之間的種種矛盾與不和就是這樣產生的。
?笏 身教塑人格——家長的自我修養(yǎng)很重要
顏之推在《教子》篇中的最后一段講了一個故事,說北齊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對顏之推講,他有一個兒子,十六歲了,略通文墨,他就讓兒子學鮮卑語,彈琵琶,用來服侍當時的達官貴人。因為北齊是鮮卑人的政權,琵琶是鮮卑皇族和貴族喜歡的樂器,所以講鮮卑話、彈琵琶,能得到達官貴人的賞愛,也因而就有當官發(fā)財?shù)臋C會。
講完這個故事后,顏之推很感慨,說:“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p>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這個人教育子女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用這種歪門邪道,就是讓子女當?shù)讲块L、總理,我也不愿意讓你們走這條路。在顏之推的時代,中國北方的政權都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他自己也在北齊做官二十來年,所以他的話不能不說得很含蓄,但他的感慨是深沉的。稍加分析,就知道這感嘆里包含了三層意思:
第一,對本民族文化,也就是漢文化的熱愛。
第二,對趨炎附勢、不擇手段謀求利益的人的鄙視。
第三,提出了教育子女的一個最核心的原則問題,即:怎么教子女?教子女什么?
天下父母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子孫發(fā)達,但是怎樣才能使子成龍,使女成鳳,使子孫發(fā)達呢?這就大有講究了。一些目光短淺的父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時的權勢,總想走捷徑,甚至不擇手段通過歪門斜道來達到目的,而不知道教育子女的根本原則是要讓他們走正道,讓他們做堂堂正正的人。
用古人的話來講,就是“教子要有義方”(朱伯廬《治家格言》),《三字經》中也提到過:“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什么是“義方”?怎樣才叫“有義方”?簡單地說,就是以“圣賢之道”來教育子孫,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要教給子女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但是什么才是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就取決于父母自身的思想境界了。這樣,就歸結到了一個最根本性的問題上:教育子女的前提和根本乃是教育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境界不高,卻要教出優(yōu)秀的子女來,恐怕很難。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靠身教,而非言教。自己思想境界高,堂堂正正,事業(yè)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就是子女的最好榜樣?!妒勒f新語·德行篇》有一個故事說,謝安的太太教訓兒子,卻看到丈夫很少教兒子,就問他,怎么從沒有看到你教兒子?謝安回答說,我怎么沒有教?“我常自教兒”。謝安的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的一言一行,兒子耳聞目見,都是在教育他。這就是常言所說的“身教重于言教”。
做一個君子還是做一個小人,或者說,做一個好人還是做一個壞人,對于子女的一生至關重要,而在這一點上,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最能產生重要的作用?!?/p>
鏈接
通過與《曾國藩家書》對比反思《顏氏家訓》的局限性
●林鳳
?笏 教育目的不同
顏氏、曾氏教育目的不同根本在于:顏氏教育主要是為立身揚名、永葆家族世代榮耀;曾氏教育主要是要子孫后代成圣成賢,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從他為自己寫下的座右銘可以知道: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只問耕耘。
顏之推出身于官宦之家,在其任官期間,雖不忘“生民之本,要當稼檣而食”,但他并不希望子孫去“耕田養(yǎng)馬”,認為這是“小人”的事,而希望后輩都能“學而優(yōu)則仕”,這也是他撰寫《顏氏家訓》一書的動機。曾氏出身于農民之家,中進士后雖做大官,但官場的傾軋和變幻無常,使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時存罷官回家當農民的念頭;所以他并不希望兒輩步官宦之道,教育兒輩:“歲中外須講求漪疏,內須講求哂小菜?!保嬲]兒子曾紀鴻道:“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明理的君子”,他還說過:“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對澄、沅二弟也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儀之旗幟也。諄囑瑞侄從此奮勉加功,為人與為學并進”。從上可知,曾國藩希望子孫后人們做德才兼?zhèn)?、對國家及社會有用的君子?/p>
?笏 教子學藝態(tài)度不同
我們知道書法、繪畫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它們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性、提高個人修養(yǎng)。但凡大教育家,對此領域都較精通,而顏之推卻與此相反,他不希望他的子女在書法、繪畫方面做到精熟,對書法、繪畫他主張只可在名士圈中“玩習”,恥與工匠為伍等等,他一向是把書法、繪畫放在《雜藝》篇中討論的,可見它們不是“正業(yè)”,他說:“慎勿以書自命”,他認為“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更覺為累”。流露出他貴族化教育及從一己的利害出發(fā)對發(fā)展興趣的限制的思想。
而曾國藩則沒這個顧慮,他育子的宗旨是順其天賦,求其發(fā)展,不但不限制子女學書法,還精心挑選古今名家字畫以資參考,即使各居一地,也通過往來書信促其上進。其長子紀澤無意功名時,曾氏鼓勵道:“爾既無志于科名祿位,但能多讀古書,時時吟詩作字,以陶冶性情,一生受用不盡”。體現(xiàn)出曾氏尊重孩子的主觀愛好,而且?guī)椭レ柟毯桶l(fā)展這種興趣,使其成為清代篆書的代表書家之一。
總而言之,顏氏和曾氏都看重家庭教育。相比較而言,顏氏的教育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其思想功利性太強,缺乏普遍性;貴族化傾向較濃,其思想只是上層階級的思想,對平常百姓不適用;而曾氏的教育思想是典型的農民式教育,因而更易于被廣大世人所接受。曾氏有選擇地繼承并發(fā)展了其精華內容,這就使得曾氏的教育思想比顏氏的教育思想具有較多時代性、開放性、開明性,使我們覺得親切很多。此外,家長是家庭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是家長的重要責任,家長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與現(xiàn)代社會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圍,讓孩子們健康、幸福地成長。
要之,對于任何一種教育理念,我們都要辯證地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