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譯向皇帝討稿費
隋朝開國功臣鄭譯本是隋文帝至交,所謂伴君如伴虎,后來因政治觀念相左遭罷官。沒多久,隋文帝念他確實是個人才,打算重新起用,于是命令內(nèi)史令草擬加官的詔書。
丞相高颎聽后,在旁開玩笑說:“筆干了?!编嵶g連忙接上:“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
潛意思就是說:“沒有報酬就不寫了?!倍芙^的措辭亦巧妙:“筆干?!?/p>
高颎和鄭譯兩人一唱一和,答語詼諧風趣,把隋文帝逗樂了,替內(nèi)史令討到了稿費,而且是從皇帝手中拿到了稿費,在文學史上開了先河。
巴金向?qū)捜莸淖x者請罪
巴金在《隨想錄》合訂本的后記中指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毛病就是空話說得太多。寫作了六十幾年我應當向?qū)捜莸淖x者請罪。我懷著感激的心向你們告別,同時獻上我這五本小書,我稱它們?yōu)椤嬖挼臅?。我這一生不知說過多少假話,但是我希望在這里你們會看到我的真誠的心。這是最后的一次了。為著你們我愿意再到油鍋里受一次煎熬。”巴金這一自我反戈,是具震撼性的。
李長之據(jù)改書名
文學批評家李長之1936年出版了其杰作《魯迅批判》。書名中的“批判”二字源于康德哲學中的術(shù)語,是“評析”之意,卻一再被誤解,以至于“文革”中遭受批判。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某出版社曾找李長之接洽再版《魯迅批判》事宜,條件是將書名“批判”改為“評論”或“分析”之類云云。李長之脾氣耿直,堅持不改。他說:“批判其實就是分析評論的意思。我為《魯迅批判》遭一輩子罪,不改,不出,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