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當代著名詩人趙缺解析《詩經(jīng)》的稿件,我發(fā)現(xiàn)以往對于《詩經(jīng)》的理解,居然有許多地方都是錯誤的,而且錯得很有趣,下面,就來談談這些有趣的錯誤吧!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今人多半相信這首詩表現(xiàn)了君子想要追求淑女的意愿。然而,“君子”是指有威嚴、有德行的貴人?!板稀痹浮霸古肌保鳚h大儒毛亨將“逑”解釋成“配偶”。古人一般很少自稱君子,更不會愛上一個女孩,就說:“這姑娘是我的好配偶?!惫糯摹对娊?jīng)》專家也不曾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愛情扯上關系。
毛亨以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指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意圖為丈夫尋求淑女做妾侍……這兩句詩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那些文靜忠貞、美麗賢惠的小妹,和我那儀表堂堂、品德高尚的夫君十分般配?!泵嗟挠^點,在今人看來似乎非??尚Γ瑓s也合乎時代背景。
不過,由于“好逑”的“逑”字原義是“怨偶”,解釋成“配偶”有些牽強,所以趙缺并不同意毛亨的看法。趙缺反復研究,最終認定:《關雎》這首詩的作者,是一個草根(窮苦青年)。在上古時期,禮儀不曾完備,草根愛上淑女,還是有機會與淑女結合的。可是到了商末周初,等級制度日益森嚴,那淑女對于草根來說,也就像“河洲”中的“雎鳩”(魚鷹)一樣,能見其形,能聞其聲,而不能接近了。于是,草根不禁嘆道:“那窈窕淑女,就算不愛君子,就算滿懷怨氣,也必須成為君子的佳偶!”然后,他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這幾句詩表達了苦戀之情。接著他又說:“只有琴瑟、鐘鼓這些貴族專用的樂器,才能取悅淑女?!彼^“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相當于今人所說的“美麗、高貴的姑娘,的確應該坐名車、住大房”。
《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今人時常引用的詩句,大家通常覺得這兩句詩描寫了夫妻之間的誓言,意思是“我要拉著你的手,和你相伴到老”。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解讀。
《毛詩正義》對于“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解釋是:“戰(zhàn)場之上,兩個戰(zhàn)士歷盡艱辛,在生死之際,立下誓言:我們要互相扶助,活著離開戰(zhàn)場,回到家鄉(xiāng),平安到老?!蹦纤未笕逯祆鋭t認為,此詩描述的是戰(zhàn)爭之中戰(zhàn)士突然想起家中的妻子,深深嘆息自己不能再與愛人團聚。朱熹的說法,雖然很感人,其實卻并不合理。首先,兩人的誓言是在“死生契闊”的情況下訂立的,當時的夫妻不太會共同面臨生死的考驗;其次,“子”是敬稱,略似于現(xiàn)代的“先生、您”,通常指男子或者貴婦。上古時代,普通人在與妻子山盟海誓的時候不太可能稱對方為“子”,所以,這個“子”應該是指男人。
趙缺說,男人與男人“執(zhí)手、偕老”,這兩個戰(zhàn)士的關系大概有些曖昧。我是個保守的老人,聽了這話也只能付諸一笑,不愿再作深入研究了。
《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今人多半覺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表達了男女的思念之情:一天不見,就像多日不見一般備受煎熬。這種看法其實是把后人的感覺強加在古人的身上。在《詩經(jīng)》時代,人們認為快樂會使時間變長,而憂愁只會令時間變短,如《唐風·山有樞》、《小雅·白駒》都描繪了古人的這種感受。所以,《毛詩正義》指出:“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真正意思是“一天不見,我們的關系就已經(jīng)疏遠,簡直就像九個月不曾見面”(摘自趙缺譯詩)。
按著趙缺的解釋,這首詩是在描述男女偷歡之后,翻臉無情。《王風·采葛》出自東周王國,當時周天子無力監(jiān)管民風。并且,王朝周邊的國家鄭國、衛(wèi)國“淫風”極盛,王朝也難免受到影響,出現(xiàn)男女任意胡為的現(xiàn)象。
我不曾熟讀東周歷史,不了解那時河南的風氣是否真的這么開放。不過,今后我再也不會向著老伴說“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了。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伊人”究竟是誰?趙缺明確指出:“所謂伊人”,并非女子,而是西周名臣、垂釣渭水的姜太公,以及與姜太公年齡接近的賢士蹇叔、百里奚。
《蒹葭》不是愛情詩。秦國是民風樸實的國家,秦國的女子不會飄然水上,等待男子的追求。東漢大儒鄭玄覺得《蒹葭》是一首求賢詩,詩人意在勸說秦國君主能夠訪求精通周禮的賢士。
趙缺認為:秦國位于西周故地,鄰近西戎,時常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秦國最需要的“伊人”是神機妙算的智者,而不是精通周禮的賢士。秦國的主要河流就是渭水,渭水岸邊就是周文王遇見姜太公的地方。秦人在艱苦的戰(zhàn)爭時代,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應該是姜太公式的人物。并且,“蒹葭”是初生的蘆荻,雖然青翠,卻毫無用處。只有經(jīng)歷了風霜的考驗,蘆荻才會堅實中用。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思其實類似于“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看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兩句詩可以視作是對我們這些老年人的鼓勵。
《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汝,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汝,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以前,我一直相信《魏風·碩鼠》是一首奴隸逃亡詩,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一說法存在著不少漏洞。
首先,奴隸是世代相傳的,奴隸的孩子從小開始就受到奴隸主的壓迫、剝削。因此,一個能作詩歌的成年奴隸,不會向著主人說“三歲貫汝”(我侍奉了你三年)?!叭龤q”指的是三年左右,古人從來都沒有將十年以上的歲月稱為“三歲”。
其次,周禮規(guī)定,人民有合法遷徙的權利。當然,這個“人民”指的是自由民。自由民無須逃亡,而真正的奴隸即使準備逃亡,也不太可能作一首詩傳得街知巷聞,令統(tǒng)治階級產(chǎn)生防備之心。
再次,《碩鼠》出自《魏風》,魏國是極其弱小的國家,統(tǒng)治者崇尚節(jié)儉、熱愛勞動。在這個小國,奴隸主瘋狂壓榨奴隸的概率并不大。
趙缺懷疑《魏風·碩鼠》是晉國人用來打擊魏國的政治武器。晉國奸細混入魏國,散布民歌、分化民心,降低魏君的威信,最終,晉國的確輕而易舉地消滅了魏國。并且,在整部《詩經(jīng)》中極少存在臣民辱罵國君的詩歌。將一國之君比喻成畜生,而且是最卑賤的畜生“碩鼠”,這么激烈的言辭更像是出自政敵的口吻。
以上觀點多半來源于趙缺的著作。如果我的表達存在什么錯漏,還望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