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起“中庸”這個詞,所指的是兩種不同含義。其一是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庸》,《中庸》不長,但被認為是儒家學說中最難懂最深奧的理論。正因它博大精深,“中庸”一詞,就特指一種精妙的思想,這也就是“中庸”的第二個含義。
程頤解釋,不偏不倚就是中,不變不更就是庸;朱熹進一步指出,中是既無不過也無不及,庸是平常,中道即為常道;鄭玄注書認為,庸就是用。綜述來講,中庸,就是符合常道、落入常理,正中正好、恰如其分。
這就是 “執(zhí)中”的思維方式。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中”并非是簡單的中間派,而是要在兩種極端、兩種可能里,選取最剛好合宜、最正中目標的那一個。因此,可把中庸理解為,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凡事不求絕對、不求偏激的適度原則。
◎為何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币缶铀鶠橐现杏怪?,而指出小人所做則違背中庸之理。為何中庸如此重要?《中庸》開篇就給出了解答:“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正中其分,這種恰到好處的條件,促成了萬物生發(fā),又成就了和諧共榮的世間萬象?!昂汀笔翘斓赖淖非?,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
這樣一看,中庸就不再高高在上、玄之又玄,而是早就落實到了事物發(fā)展的核心規(guī)律上。
用中庸之道衡量人間社會:人人安處其位,事事合乎所以,這就是社會和諧??此破匠6怀銎?,實則已命中最高標準。中庸之道,就在平常道中。
然而這最平凡不過的理念,卻幾乎是儒家學說中最向往的精神追求,也是最難行的處世法則。所以《中庸》雖然簡短,卻被放置在浩浩長篇之后才可最后學習。如同山頂?shù)膯⒚鳠?,縱然只占據(jù)一角山崖,卻需要經(jīng)過厚實基礎的攀登,才能最終擷取它的光輝。
所以人們稱,“極高明而道中庸”。在平實的中庸里,達成的是完美。
正因“庸”為常態(tài),才難提煉,又因“中”為正好,才難實踐。
◎如何中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誠心,是最大程度發(fā)揮性情、體察萬物、成就目標的秘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庸的實現(xiàn)亦是如此,從“誠”邁出,經(jīng)“中”過路,向“和”進發(fā)。本于誠、用于中、致于和,這就是走向中庸之道的最佳途徑。
做到中庸,首先從誠心開始。對人誠,則善于溝通;對事誠,則善于明晰;對物誠,則善于珍重。誠者,必能心達而意定,從而接近平和、大度、達觀。
此時,就已經(jīng)近乎于“中”的程度了。因為心誠意正,所以不偏不倚。一個慣于以中正之心處世的人,將看到比他人在自我那個狹隘角度所看到的更全面、更廣闊的風景。
坐中才能守正。懷有“執(zhí)中”的心態(tài),可使生命境界走向不憂不懼、不驚不擾的和諧,包括與自身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擁有“和”的思維習慣與精神風骨,便是一個無限近乎了“道”的人,是一個守正無邪、中正平和的人。
中庸,非一味示好、掩藏自己,非見風使舵、毫無主見,恰恰相反,中庸要求的是,心中有定、手中有穩(wěn)、語中有理、行中有序,能以不傷人也不自傷的方式去待人,以不委屈也能求全的立場去處事,以不動搖也不固執(zhí)的態(tài)度去面世,以不畏縮也不激進的思維去考量。
道不遠人,中庸之道,本誠而為。
◎中庸在今天
中庸是待人的態(tài)度,也是做事的藝術,更是把握局面的能力。
按照中庸的理念,面對紛爭,就不是簡單地快刀斬亂麻而后患無窮,而是能體察到多方的權益與隱患,做出讓各方都盡可能滿意的協(xié)調方法。在當代國際關系中,1955年周恩來于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就是中庸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保持各自的差異,承擔共同的責任,使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的亞非國家得以互利??梢哉f,中庸就是平衡之后的共贏。
另一運用了中庸理念的國策,就是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既可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又可維護特殊區(qū)域的權益,照顧各方利益,保證全面富強。在復雜關系中,所有方面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的智慧。
所以有人認為,中庸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胡適曾說:“中庸的哲學,可說是一般中國人的宗教。”中庸的思想其實無所不在。比如兵家提醒“窮寇勿追”,要給對方、給己方都留有余地;而政界多信奉“功成身退”,不登峰造極,見好就收;在做人上追求“光而不耀”,光亮溫暖卻不灼傷旁人,內有光華卻不刻意招搖。中庸提倡不張揚的人格,不極致的進階,不逼仄的追逐。安近懷遠,與人為善,進退有度,人我皆宜。
然而中庸,絕非是很多人誤解中的好好先生、四面恭維,中庸是消解中的堅持,忍讓中的堅定,平和中的堅韌,包容中的堅守。融合變通,經(jīng)世致用。
中庸的精義,經(jīng)兩千余年而益發(fā)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它能使異議融會貫通、和諧共融,真正將智慧落實到生活里。中庸,是樸素誠懇的力量、悲憫達觀的情懷、守中取正的情操,在至高至圣的哲學中閃爍,又在平凡常道的點滴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