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名人,做“官人\",當如謝軍
謝軍小姐作文《促人成長的公選》,發(fā)于《北京日報》文藝副刊。她說,她2004年參加北京市公開選拔干部考試,是“響應組織號召,接受公選考驗”,“也好奇公選是怎么回事,想看看自己在大考場中能排到什么位置”。首考失利,她沒氣餒,說“下次公選,還會參加”。兩年后再試,依然鎩羽而歸,但她說這兩年“學習積累并沒有白費”,進入考場時,“腳步已不再慌亂”。又過兩年。三番“坦然邁入考場”,中了!當她“在入選面試考生名單中看到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時,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激動和成就感不亞于奪取了世界冠軍”!
謝軍的激動和成就感,與眾不同。別人考就考了,她考,就是新聞。議論鋪天蓋地而來。有人在報上說:“‘棋后’考公務員,人們顯然更關(guān)心她是如何考的,考試過程是否透明、錄取是否公開,在同等條件下她會不會被特殊照顧”,等等。這想法并非沒來由——此前很多退役優(yōu)秀運動員,不考試,不公選,不知他們在體育運動特長之外有無做官的基礎(chǔ)和本事,僅憑長官意志。就當了官呢——大多成了“局座”之類。謝軍參與“公選”,要考,本是正途。光明正大。有人卻勸她:“別逞強,不露拙”,考不上“丟人”,還給人“往上爬”的感覺,犯不著走這條路。但謝軍靠實力和韌勁,考上了。她“在公選搭建的平臺上,得到了脫胎換骨的鍛煉和全面成長”,開辟了人生除國際象棋之外的一條新路。怎能不激動,怎能沒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呢!
謝軍參加干部公選,一考再考三考,是挑戰(zhàn)自己,用她的話說。這里“畢竟不是自己最熟悉的國際象棋賽場,而是與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精英一起的綜合職業(yè)能力素質(zhì)較量的舞臺”。面對新的“較量”,她自尊自強自勵自信,不吃老本,不要“照顧”。早先她進入國際象棋賽場并在那里鏖戰(zhàn),也是百折不撓勁頭,戰(zhàn)敗了再戰(zhàn),勇往直前;不然,她不可能14歲成為大師,18歲晉升國際大師,21歲時在西方人長期獨領(lǐng)風騷的這塊領(lǐng)域異軍突起,縱橫捭闔,成一世之冠。讀書也是——不當運動員了,她堅韌不拔補習文化,令人驚異地攻下心理學和教育學雙料博士學位。有這樣澄明的心性和厚實底子,那些對她報考干部公選說三道四之人,自會閑上尊嘴。
然而下棋和做官畢竟兩條路數(shù)。一個棋壇翹楚要“做官”了。即使是“考”的,一些人仍難免嘁喊喳喳——她行嗎?我私下覺得,她行。第一,如謝軍說,“公選促人成長”。人們不應把充分準備并勇敢參加了三次公選考試,而最終取勝的謝軍,仍然看做一個棋手。第二,下棋雖不是“做官”,但謝軍這個聰明棋手在高智慧的激烈博弈中的非凡體驗,使她更深入感悟到做人和“做官”的道理。她在《有靈性的棋子》一文中說:“從象棋上我們能看到東方特有的文化,舊時帝王將相深居皇宮高高在上的生活在小小棋盤上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而國際象棋呢。透露出的則是一種平民文化和崇尚英雄的‘草根’色彩,小兵沖到棋盤的底線能變成威力巨大的棋子,王也要在戰(zhàn)事需要時御駕親征沖到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敝x軍沒有豪言壯語,而從她極度熟悉的對弈規(guī)則中升華的這個比別人更清醒的認識,我以為正是她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她在新時代當好一個公仆的思想基礎(chǔ),
謝軍還是一位文筆樸實的散文作家。不時有佳作發(fā)表,人們從中可略知她的信息。她在《促人成長的公選》中說:“公選有點像古代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時時鞭策:作為一名公職人員,必須不斷學習,用一顆忠誠的心和精湛的業(yè)務能力報效國家?!钡浆F(xiàn)在為止,我不知富有傳奇色彩的謝軍小姐做的是什么“官”,以及她的政績?nèi)绾?。我一直隱隱覺得,她在新官位上,一定會像棋盤上的“小兵”那樣沖鋒陷陣,至少不會“高高在上”。她這篇新作,印證了我的感覺。做名人,做“官人”,當如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