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出爐,高考呈現(xiàn)了全新的變革。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從兩個方面適應新課標和新高考所帶來的變化:其一,由“知識型”教師向“學術型”教師轉變;其二,由單一的舊革命史觀向多元的新史觀轉變。
【關鍵詞】新課標 新高考 中學歷史教學
近年來,高中歷史新課改已相繼出爐,批評與認同之聲隨之而起。但在我看來,新課標至少彰顯了如下值得肯定的“趨新”特征:其一,體例新:由通史體例轉變?yōu)閷J敷w例;其二,觀點新,大膽引用了學術界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其三,史觀新:改變了過去革命史觀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凸顯了時下學界比較認可的四種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在新課標指引下,高考隨之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革。
一、社會史觀與歷史新課標及新高考
社會史觀又稱社會史范式,它是歷史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引領人們“眼光向下”,關注下層草根社會的歷史演變,試圖從社會空間的視角去認識歷史并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歷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范式,于是有學者把社會史稱之為視角說或范式說。那么,社會史觀在新課標和新高考中又是如何彰顯的,它的地位如何?
值得肯定的是,新課標一定程度地貫徹了社會史觀的理念。以人教版為例,經(jīng)濟史專題(必修2)第五單元特設了涉及有關社會史內容的“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小專題,下設三個子目: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大眾傳媒的變遷。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反映和揭示了在現(xiàn)代西方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沖擊下,近代中國百姓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歷史演變。從中學歷史課程發(fā)展史來看,這一有關社會史內容的開設,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人耳目一新,相當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當然,這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在欣慰之余又略表遺憾,就人教版新課標而言,社會史的內容只是經(jīng)濟史專題里的一個子目罷了,似乎是經(jīng)濟史的“附庸”,這與社會史在學界的地位和影響殊難相稱。
二、中學歷史教師的回應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回應新課標引領下的新高考呢?在我看來,務必做好如下兩大轉變:
首先,由“知識型”教師向“學術型”教師轉變。一般而言,多數(shù)中學歷史教師對于教材的內容早已熟記在心,不僅自己是這么做的,同時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但是,伴隨新課標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學術界前沿研究成果,中學歷史教師在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之余還應及時了解學術動態(tài)并適當?shù)亻_展教研活動,使自己由“知識型”教師向“學術型”教師轉變。具體途徑:其一,適當?shù)赜嗛喯嚓P中學歷史教學刊物,如《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及時了解教改教法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二,廣泛閱讀學術性較強的相關專著,如錢穆的《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陳寅恪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大綱》、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費正清的《劍橋中國晚清史》以及《劍橋中華民國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這些著作堪稱史學的經(jīng)典論著,在歷史新高考中出現(xiàn)率極高。其三,登陸學術性較強的相關網(wǎng)站,及時了解學術動態(tài),例如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中國學術論文網(wǎng)、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權威性論文網(wǎng)站,這些網(wǎng)站刊載了大量學術性較濃的論文,一定意義地代表了學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其四,聆聽名家講座,領略史家風范,如百家講壇、世紀大講堂、北大百年講堂等名家的學術講座,他們不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歷史知識,而且較好地實現(xiàn)了知識和學術的統(tǒng)一。通過以上途徑,不僅可以了解和掌握相關史學理論和研究動態(tài),而且可以拓寬學術視野,進而,使自己轉變?yōu)橐幻哂幸欢▽W術素養(yǎng)的中學歷史教師。
其次,由單一的舊革命史觀向多元的新史觀轉變。因受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革命史觀在史學領域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以致人們在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時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推動革命進程的發(fā)展為準繩。因此,在以往的課標和高考中均較為徹底地貫徹了革命史觀。但是,與傳統(tǒng)不同的是:在新課標引領下的新高考彰顯了時下學界比較認可的四種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上述史觀應如何定義?現(xiàn)代化史觀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經(jīng)濟工業(yè)化和市場化、思想文化大眾化和科學化;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包括縱向的農(nóng)耕文明和工業(yè)文明,橫向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觀是將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社會史觀引導人們“眼光向下”,從社會空間的視角去認識歷史并揭示其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其內容主要包括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史、家庭史、婚姻史以及重大社會問題等歷史。那么,面對新史觀的沖擊,中學歷史教師該如何予以回應?首先,加強史觀轉變的意識。要適應新課標和新高考史觀的變化,務必強化由以往單一的革命史觀向多元的新史觀轉變的意識。其次,廣泛閱讀與新史觀相關的經(jīng)典著作。通過廣泛閱讀一些史學經(jīng)典理論著作,使自己對新史學觀念有相當程度地了解和認知,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所引發(fā)的史學觀念的巨大變化。
總之,要實現(xiàn)上述兩大轉變并非易事。然而,為了適應新課標與新高考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中學歷史教師又不得不予以回應,否則就難以勝任新形勢下的中學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邵雍.中國近代社會史[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2]馮爾康.開展社會史研究[J].歷史研究,1987(1).
[3]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續(xù)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5]陳長鎖.2009年北京文綜卷第40題對新課程學習的啟示[J].歷史學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