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貴在點撥。恰到好處的點撥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學生情緒高漲,興趣倍增,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恰到好處的點撥有適量點撥、適度點撥和適時點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通過這些點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點撥 適量點撥 適度點撥 適時點撥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貴在點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關鍵處一點,學生便了然于心課文的要旨;教師在迷糊處一撥,學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難。教師如何誘導和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將思維導向深入,促使學生產(chǎn)生頓悟,越過障礙,流暢思維,體現(xiàn)了教師的點撥藝術。要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講述,而是點撥。恰到好處的點撥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學生情緒高漲,興趣倍增,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極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那么,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的點撥呢?下面談談教學實踐中的幾種做法。
一、適量點撥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往往含義深刻,常有顯隱題旨之功,聚光凝神之能,起到揭示事物本質(zhì)、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一些重點段節(jié)即為題旨所在。教師若能抓住這些關鍵處一點,立片言以居要,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孔乙己》文末有這么一句:“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句中“大約”“的確”兩個副詞至關重要,前者表推測,后者表肯定,兩個副詞連用,不矛盾嗎?教師若能抓住這兩個副詞點撥,引導學生準確領會其用意,學生對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和當時那個世態(tài)炎涼、人心冷漠的病態(tài)社會就會有深刻認識,對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會有透徹的理解。
又如《岳陽樓記》第五段是全文的核心,作者的豁達襟懷和偉大的政治抱負在此段得以體現(xiàn),前文敘事、寫景、抒情均為此而設。教師若能抓住此段作強化性點撥,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就不難了。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fā)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我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是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jīng)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lián)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chǎn)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由生活經(jīng)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lián)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chǎn)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教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會推敲那句“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碧玉,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想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作者緊緊地把握住事物特征,寫了光澤,顏色,動態(tài),靜態(tài),聲音,湖面平靜,月光皎潔,漁夫歡快的歌聲,渲染了恬靜愉悅的氣氛。老師緊扣“浮光躍金”一句設疑點析:“躍”字有何含義?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由生活經(jīng)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很多學生應該都用石子在河里打過水泡,水面泛起的漣漪會把太陽(或月亮)的影子晃散,一圈圈的波紋像在躍動一樣像極了作者的描繪。這樣比較自如地讓學生聯(lián)想到春天河水初漲,在晴朗的日子微風吹拂河面,月亮的影子在河水的微波中像跳躍的金色精靈一樣,使人產(chǎn)生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適時點撥,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適當?shù)膯l(fā)誘導,進而激活思維,引路入境,引導學生思考、啟迪思維的常用方法之一。要使點撥的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教者必須相機誘導?!皯崱薄般敝尘褪菃l(fā)的時機,點撥的時機。學生“山窮水盡”,面臨困境,進退維谷時,教師加以誘導點撥,就會使學生茅塞頓開,學生有一種登岸成功的喜悅和仙人指路的感激。在這種情境下學習知識,其效果可想而知。
我教《荔枝蜜》一文時,有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荔枝蜜》全文都是寫蜜蜂,為什么作者不用“蜜蜂”作題而用“荔枝蜜”作題呢?“這問題提得好,誰能回答?”我隨即把問題反拋給大家。課堂上一片沉靜,學生進行著緊張的思索。幾分鐘過去,仍沒有人舉手回答,此時學生“憤”“悱”之狀可掬。我輕輕一點:荔枝蜜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對蜜蜂感情的第一次變化是怎樣引起的?作者又是怎樣想到生活的甜美的?經(jīng)此一點,學生幡然頓悟:荔枝蜜是促使“我”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發(fā)生改變的關鍵,更是引起聯(lián)想、激發(fā)抒情的觸發(fā)點。以此為題,文章寓意更為深刻,個性更為突出。學生終于走出了困境。
只有最佳的點撥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境界,才能使教師思路、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和學生思路同步運行,相互激發(fā),和諧共振,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蔡澄清先生曾說:“一個高明的老師,只要三言片語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只要一個巧妙地暗示,就能使學生在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開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點,學生就會心領神會而自動騰飛”。點撥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藝術,是藝術化的點撥。課堂提問是點撥教學常用的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通過這些藝術化的點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