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孟瑤(1988.10-),女,漢族,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河南師范大學2011級研究生。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專業(yè)。
摘 要:關于京劇聲腔“皮黃腔”的來源一題,已有大量的學者進行研究,基本上為湖北說、安徽說等,齊如山說的出現(xiàn),對這一問題及京劇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各方面原因,仍然沒有準確答案,本文將對現(xiàn)如今的成果做以整理和歸納。
關鍵詞:京劇;皮簧;來源
中圖分類號:J820 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京劇,為中國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享譽海外,起源于中國古老戲劇秦腔、徽劇、昆曲及漢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
京劇音樂與京劇劇本文學、表演、舞臺藝術、服裝等緊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京劇藝術形式。京劇音樂是京劇藝術的根本基礎,京劇音樂的唱腔、念白、曲牌、打擊樂等四大部分,融入貫穿于京劇藝術的全部過程之中。
當談及京劇的形成發(fā)展過程時,往往首先談到的是聲腔藝術的發(fā)展情況。因為唱腔不僅在音樂中占有主導地位,而且在整個京劇藝術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也占有極其特殊、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京劇成熟于北京,成熟于進了北京的四大徽班。但作為京劇的主體性、標志性強調“西皮”和“二簧”究竟起源于何處?關于這個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但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經筆者梳理,有以下幾種說法:
始于湖北黃岡、黃陂縣
在當下的戲曲史學界,此觀點似乎是最有影響的觀點,最早提出此說法的人大約是清嘉道年間的楊靜亭。楊氏在他的《都門紀略》中曾說:“近人又尚黃腔,黃腔始于湖北黃陂縣,又始于黃岡縣,故名“二黃腔”。他認為二黃之得名即由黃岡、黃陂二地的地名而來。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黃岡、黃陂與安徽的安慶地區(qū)相鄰,語言、風俗都很相近。因此,起源于黃岡、黃陂的二黃腔很快就傳到了安慶地區(qū),后被安慶戲曲的藝人加以改造,成為“徽班”中的主要腔調之一。同時,他們認為二黃腔在湖北興起后,也傳到了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并且湘劇、桂劇中的“南路”,粵劇中的“二王”(即二黃的諧音)都源于湖北的二黃腔。
有一些文獻史料支持此觀點,如:
清代王夢生在《梨園佳話》中說到:“徽調者皮黃是,皮為黃陂,黃為黃岡,皆鄂地名,此調創(chuàng)興于此,亦曰漢調,皆兩黃之間,故曰二黃”等。
安徽說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的“徽居”中則認為二黃腔產自安徽,是由安徽之吹腔、撥子演化而成?!俺鯐r吹腔中出現(xiàn)了一種低調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昆山風味較濃,稱之為“四昆腔”,也有人稱之為“嚨咚調”。這種強調后來受撥子影響,改用嗩吶伴奏,形成“嗩吶二黃”。之后,又吸收了撥子的板式結構… …這樣前后四次的演變,先后形成了四類腔調,即小二簧、老二簧、二簧、反二簧。于華連在《戲曲叢談》中也說道:“二簧者,安徽安慶之戲也,安慶舊有樅陽腔,后有石碑腔,即所謂的吹腔也,吹腔之曲,比用雙簧拖腔,故名“二簧”。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二簧腔有兩種:一種出自安徽,由吹腔演變而成,另一種產自湖北?!昂V”二字急促品讀為“簧”,故稱為“簧腔”,產自安徽的叫做“二簧腔”,這個名字是由為其伴奏的兩只嗩吶而得。
江西宜黃腔
另一種說法是二黃腔源于江西的宜黃腔。因為江浙口音的“二”、“宜”相近,故稱“二簧”,這是根據聲調來追尋源流的。
學者們關于二黃腔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論著有滑靜《論京劇音樂的形成和發(fā)展》、隋秀玲等人《淺談京劇的起源與藝術欣賞》以及關于皮黃腔源流的諸多論著,但是,對于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定論,直至齊如山說的出現(xiàn),對此問題的解開及中國京劇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原因,齊如山的觀點沒有得到重視,可是,隨著形勢的日趨變化和大量史料被人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齊如山的觀點。
齊如山,戲曲理論家,一直從事戲曲工作。他對“皮黃來源”這一問題的看法不同于上述的任何一種。他曾在《國劇漫談》中的《皮簧之來源及改造》一文中較為完整地論及了他的看法:
按皮簧不但不是北平所產,且不是始自安徽、湖北。從前北平戲界老輩都說皮簧始自湖北之黃陂、黃岡,故名二黃。西皮始自黃陂縣之西境,故名西陂,簡寫西皮,我也很相信這些話。后來老友歐陽予倩在報紙上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說,他有事到黃岡去,遂決定到彼處去調查調查皮簧的發(fā)詳?shù)?,沒想到考察了許久,一點影響全無,一點痕跡也沒有得到。當時我看了這段文字便以為皮簧決非出自黃陂、黃岡,其原因有二: 一、漢口雖然很繁華,但不過是一個河陸埠頭,沒有文化可言,不大可能有什么文化美術的事業(yè)發(fā)生,這也就如同上海無論多繁華,不會有文化;二、倘始自黃陂、黃岡,則無論多少年,必能有遺跡可尋,況皮簧發(fā)達不過二百余年,何至于原產之地,一些影響也沒有呢? 所以可以斷定,他決非始自湖北。
既然不起源于湖北的黃陂、黃岡,那么起源于何處呢? 齊如山在同一篇文章中接著論道:“經二十余年的研究考察,(我認為)皮簧實產生于陜西南境興安府東邊一帶,它所以名曰‘漢調’者乃漢南、漢中之漢,非漢口之漢?!?/p>
齊如山在文中圍繞皮簧實則產自陜西的觀點,結合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一一闡述,他的這一觀點逐步得到后人的正是,其中,陜西省安康市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朿文壽于2004年寫過一篇《論京劇聲腔源于陜西》,文中說道:“齊氏考證二黃產地不靠書本只言片語記載,而更重實際考察的嚴謹治學的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辈⑶?,他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別發(fā)表《論京劇聲腔來源于陜西》、《再論京劇聲腔源于陜西兩篇論著,都是圍繞齊如山的說法進行研究、闡述、再理論、再闡述……其中2005年《論京劇聲腔來源于陜西》一文的發(fā)表,導致湖北方月仿在《中國戲劇》2005年第二期發(fā)表《質疑京劇聲腔源于陜西》以及江西蘇子裕的《京劇聲腔源于陜西質疑》兩篇文章的發(fā)表,這才有了2006年朿文壽的《再論京劇聲腔源于陜西》一文,文中以謙虛嚴謹?shù)膽B(tài)度為學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有力的證實了自己的觀點。
雖然關于“皮簧”源流一題一直沒有定論,但是齊如山的陜西說的出現(xiàn),著實使其往前邁了一大步。筆者只是把有關此問題的觀點逐一列出來,肯定有疏漏和不足,但是也希望能為中國京劇稍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志紅.淺論京劇音樂的發(fā)展[J].民主.2001(03)
[2] 鄭燕.淺談京劇二黃腔的特點[J].戲劇之家.2003(02)
[3] 朿文壽.二黃腔是早期秦腔的主要聲腔 答方月仿先生質疑[J].中國戲劇.2005(12)
[4] 束文壽.清乾隆年記載二黃的產地新說[J].當代戲劇.1991(02)
[5] 方月仿.質疑“京劇聲腔源于陜西”[J].中國戲劇.2005(02)
[6] 劉吉典著《京劇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
[7] 張贛生刻中國戲曲藝種,百花文藝出版杜,1982年6月
[8] 余從著《戲曲聲腔劇種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