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東漢的“典型隸書”[1]為主要研究對象,如《石門頌》、《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首先對漢代隸書的發(fā)展概況作簡要的探索,然后對隸書的筆法做細致分析。通過對比不同書體,結合圖片,在縱向和橫向(隸書與隸書、隸書與行草書)上對隸書筆法進行剖析。
關鍵詞:隸書;用筆;結字。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3
春秋和戰(zhàn)國這兩個時期,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隨著“士”的崛起,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文字的使用頻率加快[2]??v觀整個漢代的碑刻書法,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前期的碑刻書法末筆波挑不明顯,甚至沒有波挑,慢慢的到后來波挑越來越明顯。西漢的《故治堅洗銘文》、《上林共府銅升銘》、新莽時的《萊子侯刻石》,一直到東漢后期同時也是筆者具體介紹的《石門頌》、《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通過對比,我們明顯看到末筆波挑越來越明顯,對于帶波挑的隸書與不帶波挑的隸書,我們分別將其名之為“典型隸書”和“通俗隸書”[3]。“典型隸書”也稱為“八分”,“其特點是點畫俯仰分明,筆勢上的波磔已經(jīng)確立,字的形體由長方趨于扁方,由縱勢變?yōu)闄M式,書寫風格也由古樸變?yōu)槎诵??!盵4]同時和波挑相對應的一個點畫即掠筆,向左挑出,也開始在節(jié)奏和用筆上趨向規(guī)整。波挑和掠筆是與篆書完全不同的用筆,它們是篆書在快速書寫中產(chǎn)生出來的用筆,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打破篆書的原始筆法后定型的兩種特殊筆法[5]。
1、漢代隸書總體特征
(1)、用筆
①、方筆與圓筆相結合
方筆在《張遷碑》、《禮器碑》中多處出現(xiàn),起迄、轉(zhuǎn)折都較有棱角。而《曹全碑》、《石門頌》,中筆畫起筆處多是圓筆??涤袨檎f:“妙處在方圓并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本唧w書寫中講究方與圓的結合。
②、蠶頭雁尾
所謂蠶頭燕尾指的就是隸書筆畫的起筆像蠶的頭,筆畫的末端像大雁的尾巴,如右圖兩個字中的大長橫。
寫蠶頭燕尾時要注意:蠶不二設,燕不雙飛。不能出現(xiàn)兩個蠶頭,兩個燕尾,我們在寫楷書的時候也不會出現(xiàn)兩個捺畫。寫隸書的時候就要學會處理燕尾數(shù)量,不要讓每個字都出現(xiàn)燕尾,目的就是要讓整幅字看起來有變化、不單一、還要和諧自然。
③、轉(zhuǎn)折分開
篆書的轉(zhuǎn)折筆畫圓轉(zhuǎn),呈弧狀,而隸書的轉(zhuǎn)折筆畫之間更多時候構成一個直角,這就增加了字的險峻程度,在隸書中的“口”字體現(xiàn)的最明顯。如下面四個字中口字的寫法,我們設想把下面四個字中的口字看成一個個矩形,再來看它們各自四條邊的處理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在四條邊的對接上,空隙的處理上都非常巧妙。
由此我們可以推想到隸書其他部位的點畫銜接,而不像篆書那樣是死死的抱在一塊的,包括后來的行草以及楷書的點畫銜接上都有這樣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要學會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審美的需要巧妙地對字進行處理。
(2)、結體
①、橫平豎直
篆書的筆畫都是平行分布,橫平豎直,如《嶧山刻石》,隸書繼承了篆書的這一結體基本法則,筆畫橫平豎直,后來隨著書體的發(fā)展,橫畫皆向右上斜,豎畫也出現(xiàn)內(nèi)抱的現(xiàn)象,點畫結體都豐富了很多。
②、字形扁方
我們知道小篆的字型為長方形,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隸書把橫向收斂、縱向伸展的篆書字型改變?yōu)榭v向收斂、橫向左右波幅分展的體式,豎畫往往縮短了,對比之下突出了撇畫和捺畫,把對稱端莊的篆書進行變形和夸張,使其變得姿態(tài)錯落。
③、大小錯落
《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是典型小篆,它們的線條粗細是一致的、結體大小也是一致的。漢代隸書豐富了篆書的線條和結體,同時也豐富了筆鋒的提按。隸書在布局上大小錯落,筆畫多的字的線條往往比較細,筆畫少的字的線條往往比較粗(如下圖)。
(3)、章法
《石門頌》、《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都是行列整齊,字距拉的都很遠,《草全碑》較明顯一些,《朝侯小子殘石》還畫了正方形的個子。這種布局也是適合隸書扁平的結體,加大了向左右伸展的勢。其實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嘗試著縮小字距,增大行距的形式去寫隸書反而會給我們不一樣的章法感受。新莽時的《萊子侯刻石》、東漢前期的《開通褒斜道刻石》的章法布局就很特別。
2、具體用筆剖析
①、橫
我們簡單將橫畫分為大橫和小橫。大橫就是我們常說的“蠶頭燕尾”,是漢代隸書中橫畫的重要特色,大橫最能體現(xiàn)隸書的風格特色。小橫就是和大橫相對應的沒有“燕尾”的橫,較為平坦。具體用筆上大橫和小橫都是起筆向左,藏鋒逆入,然后鋪豪闊筆而行,行至中部后大橫用筆要略向上提筆,線條稍弧,收筆處鋪豪頓筆,轉(zhuǎn)鋒向右上漸提出鋒。
大橫(“燕尾”上翹)
大橫(“燕尾”評出)
小橫
②、豎
因為漢隸都是取的橫式,所以豎畫就相對比較短粗一些,但是縱向支撐的豎畫卻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豎畫的書寫重點就是起筆和最后的收筆,起筆時和橫畫一樣,講究逆鋒而入,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起筆或者方或者圓,然后鋪豪下行。
出鋒豎
無鋒豎
斜豎
③、撇
撇畫是漢字隸書改革演繹出的新生派筆畫,是突出字形取橫式的一個特點,撇畫的出現(xiàn)豐富了毛筆技法的含量,給人一種平衡和對稱的思想意識。在形態(tài)上我們可以分為豎撇、長直撇、短小撇;在末端的出鋒程度上我們還要注意出鋒撇和回鋒撇。
豎撇
長直撇
短小撇
出鋒撇
藏鋒撇
④捺
隸書中的捺畫和橫畫用筆相近,然橫畫多是平的,捺畫多是斜的,而且捺畫的曲度很強烈,“一波三折”的用筆法度極大豐富了隸書的藝術內(nèi)涵,并且與撇畫構成相輔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的別向關系,使撇畫有了全新的藝術特色。
長捺(尖頭)
長捺(方頭)
長捺(圓頭)
短捺
折頭捺
⑤點
無論是橫、豎、撇、捺等等各種點畫,我們都可以看成是一個點的延伸。在幾何學中,點匯聚成線,線組成面,面組成體;點畫雖小,卻能夠反應出一個字的精神氣質(zhì)。用筆時起、行、收都要到位,使之飽滿,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點的收筆往往采取虛收,也就是說,點在收點時,筆毛不在畫中回收,僅僅做一個回鋒動作就可以了。在位置上我們可以分為頂點、側(cè)點、中間點、下點;形狀上有橫點、豎點、三角點、圓點、方點、折點。
頂點
側(cè)點
中間點
下點
橫點
豎點
折點
⑥勾
隸書中本無明顯的鉤,常常借助橫畫、豎畫、撇畫的用筆方向的變化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隸書的鉤法,如橫鉤、豎彎鉤、橫折鉤、戈鉤、耳鉤;同樣在用筆的末端上還有回鋒鉤、出鋒鉤,就是最后出鋒與不出鋒的區(qū)別。
橫鉤
豎彎鉤
橫折鉤
戈鉤
耳鉤
回鋒鉤
出鋒鉤
⑦折
在篆書中轉(zhuǎn)折都是圓轉(zhuǎn)的,隸書中的轉(zhuǎn)折都是成一定的角度,斷而后起。橫折一般由橫開始寫起,至收筆則另起一筆開始寫豎,橫與豎可以實接,也可以虛接,這就增加了字的氣勢;同時更加靈活,更有視覺沖擊力。這種改變對于后來魏碑和楷書的影響是顯著的。在連接程度上有內(nèi)接橫折、外接橫折、斷折、實接;方向上有豎折、斜角折。
內(nèi)接橫折
外接橫折
斷折
實折
豎折
斜角折
參考文獻
[1]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第138頁。
[2] 張同印《隸書津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41頁。
[3]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第140頁。
[4] 張啟亞《中國書法藝術·秦漢卷》,文物出版社,2000,第7頁。
[5]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