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鄧曉彧(1988.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F(xiàn)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1級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清方向。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春秋》這部編年體史書的記史特點。
關鍵詞:春秋;記史;特點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2
《春秋》是現(xiàn)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寫的歷史著作,也是現(xiàn)存的中國史學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現(xiàn)在普遍認為是孔子依據(jù)魯國國史以記事的中心并參考列國國史而修《春秋》。《春秋》資料的來源,以魯國史為主,但不限于魯國史的范圍,它采用魯國的紀年。它記載了周王朝和列國在這個時期的大事。我們也可以說《春秋》所記述的就是當時的一部世界史。
《春秋》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在這之中每年都有史事記載。
《春秋》所記內(nèi)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活動、包括朝聘、會盟、戰(zhàn)事,以及一些自然現(xiàn)象,包括日食、地震、水災、旱災、蟲災。書中也涉及到各族關系、城筑、田賦等各方面的史事,還記有許多政治人物的喪葬。那么這種編年體史書在記史的方法特點上有什么獨特之處,這就是我們下面將要一起探討《春秋》在表述歷史的方法上的一些特點:
(一)按照年、月、日順序逐條記載史事。就是說事情發(fā)生在哪一天就記錄在哪一天下。而在每年之中又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表述。《春秋》這種編年體記事方法,就是一種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的記事方式。還有就是有時候遇到?jīng)]有事情可以記錄也要寫上“夏四月”“秋七月”在《春秋》桓公四年、七年就有兩處寫“秋七月”“冬十月”。這種按照時間順序成為編年體的開啟之作。下面就是介紹魯隱公三年的一些事,就是按時間順序排列。
比如:1、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魯隱公三年)
2、三月庚戌,天王崩。(魯隱公三年)
3、夏四月辛卯,君氏卒。(魯隱公三年)
4、秋,武氏子來求賻。(魯隱公三年)
5、八月,宋公和卒。(魯隱公三年)
6、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魯隱公三年)
7、癸未,葬宋。(魯隱公三年)
解釋:魯隱公三年春二月,已巳日,有日食。三月庚戌日,平王駕崩。夏四月辛卯,平王妃聲子卒(因為不好說薨,也不好說葬,只好說卒)。秋,鄭武公之子鄭莊公來求交換人質(周鄭交質,是對周王室的蔑視,更何況此時平王還未下葬)。八月庚辰,宋公和(宋穆公)卒。是年冬十二月,齊、鄭在石門訂盟。癸未,葬宋穆公。
在《春秋》這種按照年月日逐條記載史事的編年下,我們可以看到每年之前都會有春夏秋冬四季在前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值得我們注意。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中就對這種現(xiàn)象做過一些統(tǒng)計:其中寫道“春正月”,后面沒有接任何事的就有24處,“秋七月”有17處,“冬十月”有11處?!洞呵铩分羞@種季節(jié),月的記載方式是否和我國古代農(nóng)事生產(chǎn)有什么密切關系。在我國古代,人們就有四時觀念,也是依據(jù)四時來指導農(nóng)事。在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國之基本的封建國家,人們對四時的尊奉可想而知的程度有多大。在每年春天王都要舉行“春耕禮”,這是一年之始,那么農(nóng)事的開始,也就是新的一年,王對國家治理的開始。王在新的一年會頒布一些適合今年的法令,其中就包括指導農(nóng)事的時令,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推想史官也就會受到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是大自然最最根本的自然更替,那么我們記載史事就應該尊崇這種神圣不可違的季節(jié)的更替,從而達到一種敬天的目的。
還有在我國古代認為季節(jié)的更替是上天安排的,人們要尊奉上天的神旨,不能逾越。在古代的祭祀活動中也大多尊奉四時的更替,也是在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祭祀活動,那么季節(jié)的更替就成為祭祀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依據(jù)。在我們已知的殷商卜辭就有關于四方風、四方神的一些記載,其中就明顯的蘊涵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樸素四時觀念,那么人間如何安排祭祀順序,往往就是根據(jù)這些季節(jié)或節(jié)令來安排的。這在我們現(xiàn)在也能夠感受到,最明顯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創(chuàng)制。所以王按照上天的規(guī)律來安排自己治理的法令,順應自然,那么下到史官也就會尊奉這種自然規(guī)律。所以自然而然史官在這樣記載史事的時候,覺得自己順應了自然,也就是上天這種最神圣的規(guī)律,那么王治理國家是否順應這種自然時間的變化,就成為史官記載史事一個有力的判斷標準,不知不覺著獲得一種批判權。
(二)只記錄事目,記事簡略。
《春秋》對于史事就是刪繁就簡,有的根本就不采納,司馬遷說過孔子“因史記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就是卻掉歷史記載的繁雜之處?!洞呵铩酚浭潞喡?,每記一事多則三四十字,少則只有幾個字。在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夏五月丁丑條目下,各自只記載了一個“蒸”字,十四年秋八月乙亥條目下,也只記載一個“嘗”字。《公羊傳》解釋說:“蒸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亟則黷,黷則不敬?!薄洞呵铩氛J為這些“蒸”“嘗”就是我們四時祭祀的一部分,就是說每年都會舉辦的一些常規(guī)性質的祭祀活動,所以就是常事,那么史官就可以不用記載。那么被認為可以不用記載的事情,為什么春秋還會記載上去,那就說明此處有問題,可能是掌權者可能違背了“時”,沒有按照該有的禮節(jié)來主持祭祀,借此來表述自己的不滿。還有禮樂崩壞后,怎么樣可以看出呢?就在主事者不按照四時的一般祭祀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比如“蒸”這種祭祀是在冬天舉行的,而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夏五月丁丑條目下,各自只記載了一個“蒸”。桓公不按照應有的祭祀順序來安排自己的祭祀活動,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史官記載下了這些不按照常規(guī)來舉行的祭祀活動,包含了史官對禮樂自諸侯出的譴責,譏諷這種破壞禮樂的行為。
《春秋》以記載魯國史為主,而且還要包括周王朝及其列國在這一時期的大事,這就要求匯集,編年在同一時間里發(fā)生的不同的事件。這就需要簡練在簡練。就在《春秋》簡練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史官的褒貶,還有史官那種高屋建瓴的指導政治的活動。就一個字的記載,就可以把你這個主事者譴責于無形中。
(三)為我所用,開儒家附會之先河。就是說他們把自己需要的一些史事大肆書寫。如果某件史事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觀點,那么就一定要運用,如果不能體現(xiàn)他們的那種思想,他們就有可能不給予記載。而且《春秋》的目的就是取其義以行褒貶,讓天下亂臣賊子懼。在《春秋》敘事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孔子的立場和愛憎,也就是傳統(tǒng)所說的“微言大義”,這就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名言警句?!洞呵铩吩谟涊d事情的時候,開始運用曲筆。如《春秋·禧公二十八年》曰:“天王狩于河陽?!薄蹲髠鳌啡眨骸笆菚?,晉侯召王,以請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日:‘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薄皶x侯召王”是晉文公稱霸的一個標志,也是需家所痛心疾首的政權下移的一個典型,不可不載,但在不加評論的情況下載錄只能給人誤解,只能采取隱諱的方式,以表現(xiàn)自己不贊成的立場。而且,就這一例來說,周天子狩獵非其該在之地,這一敘述破綻足以引起讀者的疑惑,能夠透露出史官的真實意圖。本來這件事要說明的是踐土之盟,可是諸侯召王來會盟,這是違反了當時的禮制,那么《春秋》當中就記是王到這里來狩獵,以此來達到自己貶低諸侯不尊奉禮的目的?!洞呵铩返哪康氖蔷褪亲寔y臣賊子害怕,讓他們回歸到尊奉周禮的禮制當中。所以其中對自己觀點闡述比較有用的史事,《春秋》就會著重記載,以此達到自己本書宗旨,使亂臣賊子害怕。這就是一種附會的手法,也就是通常我們認為的曲筆。
綜述所述,《春秋》這部史書的編寫,是有其特有的特點,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模式,其中更深的東西還需要我們仔細研讀和體會。
參考文獻:
[1] 《春秋左傳注》,楊伯俊編,中華書局2009年版。
[2] 《中國史學史》,白壽彝,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中國史學史》,杜維運,商務印書館。
[4] 《春秋筆法—與古代史官的話語權》,過常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總第178期)。
[5] 《春秋筆法的內(nèi)涵外延與本質特征》,李洲良,文學評論2006年第一期。
[6] 《關于春秋敘事的幾個問題》,周元斌,東岳論叢,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