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與自然的和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質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園?!百|性自然”是陶淵明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基礎,躬耕田園是陶淵明與自然和諧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主要以讀書彈琴、飲酒賦詩、游樂交友為主,特別是他親自耕種勞作,從而達到了天地合一、性本自然,與道家思想相融合的境界,即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關鍵詞:陶淵明;自然和諧;質性自然;躬耕田園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一、“質性自然”:陶淵明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基礎
“質性自然”是陶淵明堅定不移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是他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從這種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發(fā),陶淵明開朗的胸襟,就能領會萬物的生機,獲得自然的樂趣。陶公詩文中的“自然”包括兩類含義:一是作為物體實質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萬事萬物;一是指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老莊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
1、“性本愛丘山”。陶淵明家園及附近景色是非常美好的。其住地有桑、竹、榆、柳、桃、李,四季分明,五彩繽紛。離其家鄉(xiāng)不遠的廬山“奇秀甲于天下”,為歷代詩人所吟詠不歇。
陶淵明的詩文多層面、多角度的展現(xiàn)了山水美景、蟲魚鳥獸的神態(tài)。他所描繪的自然有家園和他鄉(xiāng)的山水實景,也有幻想中的人間樂園。這些自然景象有的是詩人抒發(fā)感情、陶冶情操、寄托心志的審美對象,有的是作為游覽、交友、躬耕的場所,有的是詩人高潔人格的象征,并且不管是樂景、悲景還是幻景,陶淵明大都能與之和諧相處。
陶淵明詩文中的自然景象不是隨意點綴的閑筆,而是詩文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構成。本來自然界的動植物無所謂善惡,許多景象也無所謂美丑。美丑不是因為它們的自身,而是因為有了人為的鑒賞才產生的。當萬事萬物納入了人的評判標準后,也就有了美丑善惡之別,既然有了美丑善惡等的區(qū)別,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有的人可能只熱愛自然界的美好、善良的景色,而對悲傷、丑陋的景色大多數(shù)人可能就是鄙視厭惡了。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依然辭官回鄉(xiāng)隱居,而他的妻子和他志同道合,夫妻二人共同勞作,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在此期間陶淵明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田園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明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
2、“復得返自然”。陶淵明認為短暫的為官是“久在樊籠里”,而“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它們是被困在鳥籠、魚池里的,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想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思戀美好的大自然,想要回到自然,重獲自由。而對回歸田園則視為回到了“舊林”和“故淵”,是“復得返自然”。由于陶淵明“性本愛丘山”,所以他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與家人親朋飲酒游樂。
二、“依依在耦耕”:陶淵明與自然和諧的主要體現(xiàn)
陶淵明與自然的和諧主要體現(xiàn)在躬耕之中。陶公的躬耕,有收獲的歡樂,也有不堪勞動重負的辛苦,還有收獲不多的感嘆。而對短暫的五、六年為官時期他則認為是“暫與園田疏”,“暫為人所羈”。躬耕田園是陶公人生的主要組成部分。
1、詩化的勞作。陶淵明初歸田園時,幾乎把勞動詩化了。如《歸去來兮辭》中,春耕于“西疇”的景象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于是陶公“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以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想象耕田是自己一人便能完成的,并且在勞動間隙還能攀登高山、欣賞溪流從而抒發(fā)情懷,吟詠作詩。《歸園田居》第一首記敘了自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經過,認為這是“久在樊籠里”之后的“復得返自然”。
2、辛勤的躬耕。隨著躬耕的深入,陶淵明對勞動有了全面的認識和體驗。從陶淵明對待勞動的認識和態(tài)度,我們更加可以看出他對自然的親和與融入程度。首先,他對勞動有非常正確的認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陶淵明能認識到人生總歸有常道,而衣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而只要努力耕作,就不會徒勞無所得。其次,他反對孔子、董仲舒鄙視勞動的態(tài)度和不親自耕作的行徑。再次,他能終身躬耕田園,這在士大夫把親自耕作認為是廉恥事情的南北朝時期,是特別值得欽佩和難能可貴的。陶淵明是封建社會士大夫中第一位躬耕田園的實踐者,甚至是倡導者,并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即使“終死歸田里”,他也無怨無悔,因而其詩文中或者高度贊揚勞動,或者將勞動詩化,或者真實的再現(xiàn)勞動的艱辛以及對勞動的感嘆。
歷代文人中雖有記敘和贊頌田園、農事的詩文,但都是以旁觀者、最多是欣賞者的態(tài)度來描寫的。即使是景物描寫的多么美妙,描繪田園農事多么真切,總覺有一些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之感,因為觀賞其景與身臨其境,特別是深入其中是大不相同的。陶淵明從躬耕田園中得到的感受與體會是直接、深刻和豐富的,且在初歸田園時,他幾乎把勞動詩化了。既然能夠詩化勞動,那么就很少會有痛苦之感,而在勞動間隙還能登高賦詩,這證明陶淵明的勞作是快樂的。陶淵明在勞作中雖然也有不堪勞動重負的苦辛和收獲不多的感嘆,但可貴的是意志堅決:“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這說明在勞動中他的身心是平和與和諧狀態(tài)。
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社會,陶淵明能夠辭官歸田毅然決然走上躬耕田園的道路,這需要有很大決心和勇氣的,但是由于陶淵明“性本愛丘山”,追求一種自然生活狀態(tài),甚至有只求耕耘、不問收獲的超然心態(tài),因而躬耕田園就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精神享受。他為了達到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確實已把勞動當做了重要需求。那么他就會在勞動中享受到人生許多樂趣,體會到人生種種哲理。
總之,“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題材,并且真切的寫出躬耕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人?!碧諟Y明的許多詩“已全無物我的差別,可一概歸結到委運任化,與道沉浮。自然的萬物、詩人的形神、道的虛靜無為,三者融為一體”。因而陶淵明達到了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參考文獻:
[1] 周振甫 陶淵明和他的詩賦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 楊仲義,八大詩人人格詩格論析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3] 鐘優(yōu)民,陶淵明論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 袁行霈,中國文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簡史,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