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包朗(1970—),男,河南羅山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歷史文獻學研究。
摘 要: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的孝文化體現(xiàn)在遵從父母的命令、細心照顧父母、為滿足父母心意而愛護晚輩等孝敬父母的行為中,也體現(xiàn)在熱愛家庭、尊重長輩、熱愛祖國和人民當中,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的孝文化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體現(xiàn)在促進鄰里和諧、促進各民族之間地和諧共處、促進家庭社會的雙向和諧互動,是建設和諧社會非常重要的社會基礎之一。
關鍵詞:維吾爾族 家庭教育 孝文化 社會和諧
中圖分類號:D 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2
一、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孝文化
(一)孝敬父母
1.遵從父母的命令
在維吾爾族家庭成員之間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中,講究子女責任與義務是孝順父母及長輩不能忽視的道德倫理問題。
維吾爾人的宗教道德中規(guī)定,作為子女服遵從父母及長輩的命令,對他們孝順是每一個穆斯林應該做的事。要求子女在父母及長輩在世的時候聽從他們的命令,勸說與教誨,他們在生病的時候設法醫(yī)治并好好地照顧他們;去世以后好好安排葬事,并且要時常到墳墓做禮拜,這也是每一個子女應該完成的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在維吾爾族家庭中子女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并不是那么大。因為他們總是習慣于按照父母及長輩的意愿來做事,因為他們以為,孝順父母,長輩服從并他們的意志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
維吾爾族提倡子女成家以后不急于分家,要求子女用一段時間來照顧父母以后才可以分家。尤其要求獨子或者最小的兒子在父母去世之前不能分家。在維吾爾族社會道德中是不能拋棄父母的,誰布孝順父母或拋棄父母,除了受到廣大民眾的責怪以外,還要受到來自于宗教方面的責難。
2.細心照顧父母
忠誠于父母是每個民族的共同傳統(tǒng)。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也不例外地把父母當成家庭的支柱,常常要求子女聽他們的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許頂嘴。家庭成員每時每刻都要祝原父母長壽,盡管自己過得不富裕,也要照顧好父母,最好的東西要讓父母來吃,珍惜他們的生命。維吾爾人忠誠于父母像恩愛的人一樣。對于伊斯蘭教來說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不管自己的父母是偉大或者平凡,這在《古蘭經(jīng)》里是一條重要的規(guī)定。在維吾爾人看來得到父母的滿意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得不到滿意則是一種罪過。由于以上原因孝順父母并忠誠于父母,好好地為他們服務是道德標準也是宗教標準。
在維吾爾人中照顧父母不僅要滿足他們物質方面的需求,在他們年老的時候奉養(yǎng)父母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持。總之,做任何事都要跟他們商量,都要對他們說實話,溫柔地對待他們,他們的話不管是對是錯要耐心地去聽,不要否認他們的話或頂撞他們,牢牢記住他們的勸說與教誨,送給他們最好的東西,常常去看望和照顧他們。
3.為完成父母心愿而愛護晚輩
之所以把愛護晚輩當作對父母長輩的孝敬是因為祖父輩都有一種憐愛孫兒輩后代的心理,父輩愛護子女是滿足了祖父輩的愿望——幫助祖父母了結一些未完成的心愿,是“能繼先人之志”,實現(xiàn)的是父輩對祖父輩的孝敬,是在較高輩份層面子女對父母的孝敬。維吾爾人講究尊老愛幼,愛護晚輩,在各個方面關心照顧他們是一種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家和公共場所首先滿足他們的需求,公共聯(lián)系當中愛幼是不能忽視的,大人在任何場所不管認不認識他們都要叫“兒子”、“女兒”、“妹妹”、“兄弟”,表示一種尊重與愛護。概括來說,在維吾爾人中老人和年輕人是互相尊重與愛護的。愛護晚輩布僅僅局限于老人對晚輩的照顧與愛護,更重要的則是對他們進行各方面的教育。
(二)熱愛家庭
人們常說,小孝為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靈魂的寄托場所。每一個家庭必須要慎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教育孩子,子女有孝或者無孝是緊緊與家庭教育的好壞相聯(lián)系到。那么子女對家庭的熱愛和對父母的孝順是如何養(yǎng)成的?雖然子女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與很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及其對子女的進行的教育,父母本身的慈愛、孝順、疼愛也影響到子女。夫妻的恩愛與互相關心,孝順長輩和高度的家庭責任感也對孩子的成長與人生價值觀的認同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維吾爾族家庭中讓父母最放心不下和擔心的事就是子女的生活過得不和諧。在一些家庭中子女之間常常發(fā)生一些矛盾,導致家庭失和。但是還有一些家庭中子女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過得很好。這兩種不同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還是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孩子習慣于自私,這孩子不僅破壞家庭和諧,還會給社會帶來損害。那么怎樣才能使子女們形成的人生價值觀呢?
在維吾爾人當中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話“團結是力量,團結是勝利”。只要團結,沒有做不到的事。影響維吾爾族孝文化因素之一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團結。還有就是同胞之間過于自私,缺乏互助精神。維吾爾族人認為同胞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高于任何利益,要團結,寬容(不要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與父母長輩及兄弟姐妹反目),誠實(不要撒謊),博愛(愛父母還要愛他人)。
孝順父母和熱愛家庭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維吾爾族教育孩子的主要內容是熱愛家庭和熱愛民族。使子女了解自己及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熱愛自己及自己的同胞,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從而成為一個有益于家庭和民族的人。因為不熱愛自己的家庭和民族的人根本不會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和諧的人。
(三)尊重長輩
維吾爾人認為尊重父母及長輩是每個人應該做的,包括尊重比自己年長的所有長輩。這是千百年來維吾爾族家庭孝文化教育中尤為重要的傳統(tǒng)。在維吾爾族社會中長輩一直充當著保護者與監(jiān)督者的雙重角色。除保護年輕人健康成長外,監(jiān)督年輕人的言語行為亦及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他們不當?shù)难哉Z行為進行批評改正,并且要做好年輕人的道德榜樣。也由于這個原因在維吾爾族社會中養(yǎng)成了尊重長輩,隨時隨地禮貌地對待他們的良好傳統(tǒng)習慣。
在維吾爾人中不管是富裕還是窮困,是女人還是男人,尊重他們是一種社會公認的美好品德。年輕人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面都不能在長輩的的面前走過去,不能開玩笑。入坐的時候長輩要坐在最上面,在家里吃飯的時候要最先呈送給長輩,然后在呈送其他人,在長輩面前不能喝酒,不能吸煙。即使遇上年長的陌生人,他們遇到困難也要主動地去幫助并設法解決他們的困難。在城市給老年人指路,幫他們提東西,在公交車上讓位置等都是尊重長輩的體現(xiàn)。另外在長輩面前不允許有不良的行為態(tài)度,比如驕傲,懶惰等都是受到輿論的嚴重批評和指責。
(四)熱愛祖國和人民
在維吾爾族口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民滿意,安拉滿意”。在維吾爾族社會中很早就有很多關于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和奉獻的民間故事。這表示維吾爾族人在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注重愛國教育。熱愛祖國和人民是以孝敬長輩為主旨的家庭孝教育的偉大升華,是孝文化的至高境界。維吾爾族的愛國教育是打小就開始的。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求子女從小就認識到祖國和人民的偉大。維吾爾族人常把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比喻為一滴水和整個海洋的關系,因而一滴水是不能夠獨立存在的。因此,父母自身要為子女樹立好愛祖國,愛人民的學習榜樣。
第二,要求子女要自覺感恩并盡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和人民。因為只有做一個對祖國和人民有利的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才是忠誠于家庭,對長輩孝敬的良好體現(xiàn)。
因為祖國的繁榮和昌盛每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幸福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未來和幸福。因此維吾爾人在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要求每個人都要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服務和奉獻,以為一個不愿意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做出貢獻的人,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未來,也是祖國的未來。當代維吾爾族父母要在該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堅持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將自己的子女培養(yǎng)成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祖國和人民的人。
二、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的孝文化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1.促進鄰里和諧
在維吾爾人的社會道德和宗教道德中是十分注重鄰里關系的,鄰里和諧,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是一種被給予的優(yōu)良民風。維吾爾族家庭教育中的孝文化教育要求年輕人尊重并幫助一切年長人這使業(yè)就包括了尊重和幫助自己周圍的鄰居。在維吾爾人中流傳一句這樣的諺語:“鄰居幫忙無報酬”。是的,這表示每個人要心甘情愿地,無報酬地幫助鄰居。比如,(在舉行婚禮,置辦葬事等大事上都有鄰居來幫助,下雨或刮大風了,鄰居家的衣服若是還晾在院子里就要幫忙收拾衣物),維吾爾人請求要好好對待別人,遇事要互相幫助。在這樣的道德意識基礎上維吾爾人要求每個人要好好對待別人就從周圍地鄰居開始。自覺主動地幫助鄰居,隨時隨地見面后問好,家里做了好吃地不忘給鄰居送些過去。如果一家人暫時要去別的地方,財物和房屋則可以交給鄰居照看。家里若來了客人都要互相邀請前去做客?!斑h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語恰恰就反映了鄰居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地德。維吾爾族鄰居之間要求要互相保護,絕對不能侵犯別人的財產(chǎn)和利益。如果由于某個原因要搬到別的地方或者是從其他地方搬來,那么把鄰居邀請到自己家里去吃飯,居然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往日地鄰居道別和問候自己地新鄰居。鄰居之間不能因為小事或小利而做出相互損害的事來,尤其不能以任何理由為借口而去有意傷害自己周圍的鄰居。如果誰不好好地對待自己地鄰居,那么他就要受到群眾地指責。
2.促進各民族之間地和諧共處
對今年來發(fā)生的暴動事件,我們必須反思,只有堅持民族和諧,民族團結,才會國家太平,社會進步,必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定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對境內外反動勢力,依法進行打擊并給予相應的制裁,從而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和諧。
和諧是針對我們每個人所生存發(fā)展的這個社會而言的。社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人的一切生產(chǎn)活動和生活活動所體現(xiàn)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在從事生產(chǎn)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由于人類所從事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和改造,也產(chǎn)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些一切關系的總和,構成了人的社會關系和自然關系的全部內容。因此,構建和諧社會既是構建和諧的人與人的關系,又是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民族和諧是一個系統(tǒng)概念,是民族關系各種關系和要素相互融洽的狀態(tài)。它包括了民族社會關系的和諧,即同一民族內部人與人的關系和不同民族之間人與人的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了民族自然關系的和諧,即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睦順暢,各民族的意志,愿望和利益需要能夠得到滿足;就是要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主題,構建平等,團結,互助,互相尊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吸收優(yōu)秀文化,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民族基礎。
維吾爾族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孝文化教育無疑對構建和諧共處的民族關系有著積極而重大的意義。在當今社會,不少人拋棄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不去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孝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在逐漸被忽視,這不能不令人憂慮,希望廣大的維吾爾民眾能夠警醒繼承秉承傳統(tǒng)孝文化教育的精髓,與時俱進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實基礎,建筑堡壘。
3.促進家庭與社會的雙向和諧互動
家庭教育、孝文化、社會和諧是每個家族、民族、社會、國家的道德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者互相推進,互相需求。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大的教育,一個人有沒有孝文化的理念與家庭教育的好壞息息相關。家庭教育提高孝文化的質量。加強孝文化教育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每個家庭也隨之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歷史要求家庭配合社會,配合時代,家庭同時也會接受社會和時代的控制和監(jiān)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要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每個人受到教育的好壞也將直接影響到社會。所以,家庭教育與子女的命運,家庭的未來,民族的興旺和發(fā)展有著密切而重大的關系。
孝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孝的觀念在中國不僅起源早,而且是最早進入家庭的倫理規(guī)范之一,有著深厚而廣泛的歷史文化積淀。孝文化傳播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經(jīng)過長期演化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華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國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為區(qū)別于其它民族的顯著特征。
通過分析社會和諧與家庭教育中孝文化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揭示出社會和諧的道德本性,使孝文化在社會和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以被重新認識。從本質上來說,和諧社會就是一個德性社會。這一本質的認識和分析,對于構建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一定要注重孝文化中行孝方式的形式創(chuàng)新。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傳統(tǒng)的孝文化中,有些行孝的方式很明顯是陳腐的,還有在現(xiàn)當今流行的一些不文明的祭祀行為也是不好的,雖然這些都是人民孝心的表達方式,卻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這是與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左的。我們提倡文明的盡孝方式,強調的是對父母的贍養(yǎng),尊重和人文關懷,強調我們去愛,去奉獻,去感恩,而不是追求某些陳腐過時或追求潮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只有這樣,傳統(tǒng)的孝文化,才能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結語
維吾爾族傳統(tǒng)教育中的孝文化倡導“侍親睦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家庭的基本關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它能保證子女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父母在子女的贍養(yǎng)下安度晚年,維護著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wěn)定的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孝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規(guī)范了家庭和社會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傳統(tǒng)的孝文化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之上,有其積極的一面,大力弘揚孝文化的積極因素,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中古老一員的維吾爾族,亦不能例外應當秉承家庭教育中孝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精髓,與時俱進,為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新疆少數(shù)民族孝文化與社會和諧研究”(09XZS015)。
參考文獻
[1] 亞爾買買提.塔伊爾.維吾爾族的子女教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
[2] 曲木鐵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教育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 艾尼瓦爾·賽買提.維吾爾族傳統(tǒng)道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 劉云耕主編.邁向和諧社會的追求.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5] 李培林等著.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阿合買提江·艾海提.維吾爾族傳統(tǒng)倫理的特征及其現(xiàn)代意義.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