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魏麗娜,女,(1983-),遼寧師范大學(xué)海華學(xué)院外語系教師,文學(xué)碩士,助教。
(遼寧師范大學(xué)海華學(xué)院 遼寧 沈陽 110167)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黑人女作家,《寵兒》作為其問鼎諾貝爾獎的奠基之作,揭露了美國黑人在奴隸制被廢除前的悲慘生活。本文從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視角對文中三位女主人公進行分析,窺見黑人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主體意識建立的過程。
關(guān)鍵詞:《寵兒》;后殖民女性主義;女性身份;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1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紀(jì)最為杰出的非裔女作家,是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美國黑人女性。在美國主流文學(xué)中,作為少數(shù)族裔文學(xué)中的杰出女作家,莫里森和她筆下的女性不可避免地在種族、性別和文化的三重壓迫下掙扎。在《寵兒》中,莫里森用殘酷的故事闡釋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美國黑人女性覺醒的自我意識并以此探求黑人女性的出路。
一、后殖民女性主義釋義
后殖民女性主義又稱“第三世界女性主義”(Third World Feminism),她結(jié)合了女性主義思考與對殖民體制的批判,在承認(rèn)父權(quán)制是壓迫婦女的重要因素的同時,將性別問題放在國家、民族、種族、地理界域、帝國主義、殖民與被殖民的關(guān)系等各種因素中去探討,強調(diào)女性主義批評話語的多元多層次性,關(guān)注跨文化的性別差異。后殖民女性主義的產(chǎn)生使女性主義開始注意被長期忽略的第三世界女性,在為其利益抗?fàn)幍耐瑫r批判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女性關(guān)注的缺失。
托尼·莫里森主要關(guān)注女性、種族和文化的主題,擅于從女性的角度細(xì)致地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壓迫。在《《寵兒》中,她筆下的女性無一例外的在確立自我身份、傳承母性文化方面不斷的摸索,積極重建,唱響了一曲非裔女性之歌。
二、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讀
《寵兒》中三代黑人女性刻骨銘心的人生經(jīng)歷所展現(xiàn)的也正是在美國南方殘酷的奴隸制下黑人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黑人一直以“他者”的形象處于美國社會的邊緣,也一直以客體形象存在于白人主流文化中。黑人女性的社會地位更是邊緣之邊緣,她們經(jīng)受著來自白人、男性和主流文化的三重壓迫?!秾檭骸分腥谌伺允窃诳嗫嗟拿髦型瓿蓾u近式的自我覺醒和對自身主體的認(rèn)識。
1.貝比·薩格斯:被奴隸制摧毀的黑人女性
六十年的奴隸生活讓貝比·薩格斯的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悲劇,而漫長的奴隸生活給她最后的價值就是兒子黑爾通過出賣周末的勞動來換取的“自由”。在奴隸主加納眼里,這個“自由”是給她的格外“仁慈”。她對自由的認(rèn)識,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迷惑—恐懼—逐漸接受—死前放聲大笑—解脫。六十年來,她第一次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然而,年華已逝,人生年暮,她是奴隸制的犧牲品,白人已“把她的生命大嚼一番、再像根魚刺似的吐出”(223頁)。奴隸制下,像貝比·薩格斯這樣的黑人女性無法喚醒自我意識。在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的問題上,貝比·薩格斯花了幾乎一生的時間。不過,貝比·薩格斯對自由的不斷認(rèn)知開始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第一步。
2.塞斯:祭壇上覺醒的黑人母親
塞斯為了獲得自由,冒死從“甜蜜之家”逃到了辛辛那提。但是當(dāng)奴隸主尋蹤而至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再過任人蹂躪的悲慘的奴隸生活,她毅然選擇結(jié)束自己孩子的生命。因為只有這樣,她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捍衛(wèi)黑人的尊嚴(yán)。盡管塞斯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但是她的殺嬰宣告了作為獨立的人,黑人也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孩子的生命做出選擇。作為一個黑奴和一個母親,唯一可以保護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結(jié)束她的生命。而塞斯也正是在用極端的方式表達(dá)她濃濃的母愛的同時,發(fā)出了黑人女性自己的聲音。塞絲的殺嬰事件受到黑人社區(qū)人們的鄙視。124號成了人人敬而遠(yuǎn)之的不祥之地,塞絲依然生活于苦痛之中。
3.丹芙:朝陽中成長的黑人女性
塞絲出逃途中,在一位白人姑娘的幫助下,在俄亥俄河水之中生下丹芙。丹芙是黑人女性的希望。小說一開始,寵兒的鬼魂嚇跑了她的兩個哥哥,只有塞絲和丹芙待在124號。丹芙有自己的秘密和活動空間。在她的秘密空間里她能“完全站立起來”、“感到成熟、清醒”。那是她的私人空間,是她發(fā)現(xiàn)自我、確立主體意識的基礎(chǔ)??粗z如癡如醉地消殆下去,寵兒日復(fù)一日地貪婪地獲取塞絲的一切,丹芙頑強地走出124號這個孤島。她挑起家庭的重?fù)?dān),尋找黑人社區(qū)其他女性的幫助。最終,塞絲終于擺脫了寵兒鬼魂的糾纏,走出了如夢魘般的回憶。覺醒的塞絲對自己的主體意識有了進一步的認(rèn)識。丹芙在塞絲最艱難的時期打開了封閉18年的124房門,勇敢地走出124,走進社會。她是新一代黑人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黑人女性意識覺醒的希望。
三、結(jié)語
在奴隸制度下,黑人女性因為性別和種族被剝奪了作為母親、女兒的身份,受到社會的殘酷壓迫,但她們關(guān)注自身地位,努力在社會中確立其平等的身份:貝比·薩格斯通過在“林中空地”傳教來確立其自由黑人的身份;塞絲通過殺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維護她作為黑人母親的身份;丹芙通過逐漸成熟和走向社會來確立其獨立的身份。托尼·莫里森在《寵兒》中借貝比·薩格斯之口喊出了作為黑人女性,應(yīng)熱愛自身文化,珍愛自身情感,關(guān)愛自身力量。但這種文化與民族情感應(yīng)該建立在對歷史的正確認(rèn)知上,既不能像祖母一樣逃避歷史,也不能像塞絲一樣陷于過去不可自拔,而應(yīng)該像丹芙一樣,深深植根于黑人民族文化傳統(tǒng),并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寵兒》中三位女性形象給我們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主體意識歷經(jīng)三代逐步確立的過程,托尼·莫里森和她筆下的黑人母女們,在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舞臺上,唱響了一首自我身份重建、文化身份認(rèn)同的贊歌。
參考文獻:
[1] Herberl G.Gutman,The Black Family in Slavery and Freedom,1750-1925.NewYork: Pantheon Books,1976.
[2] 蔣欣欣.黑人女性主體的建構(gòu)——解讀托妮·莫里森的《寵兒》[J].文藝?yán)碚撆c評論,2002,(5).
[3] 托尼.莫里森.雷格,潘岳譯.寵兒[M].北京: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1996.
[4] 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與二十世紀(jì)美國黑人文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5] 翁德修.美國黑人女性文學(xué)[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