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國翻譯史上的佛經(jīng)翻譯、科技翻譯、西學翻譯三次翻譯高潮為理據(jù),從詞匯、語法、文化三個方面論證翻譯文本對漢語語言和文化的改造和重塑。
關鍵詞:翻譯;譯入語;語言改造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1-0000-01
一、引言
古往今來的翻譯理論以及對于譯作的評介,將翻譯定義為原文-譯者-譯文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從原文和譯文的對比分析入手,探討譯文應當忠實于原文的文字特色或風格面貌,抑或譯文應當與原文競賽,超過原文(許淵沖 1999);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采取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在中國,近代的翻譯理論長期受嚴復的“信達雅”統(tǒng)治,學者討論的話題無非是三者之中孰輕孰重,孰先孰后;抑或到底是采用“意譯”還是“直譯”。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翻譯目的論出發(fā),翻譯行為以及翻譯文本具有改造或重塑譯入語的作用。
二、翻譯文本對漢語的影響
翻譯文學對于譯入語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層面。
1、翻譯對漢語詞匯的影響
首先,翻譯文學向譯入語引進了嶄新的詞匯。中國與西方見諸文字記載的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活動均發(fā)生在大約公元前二至三世紀,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次是佛經(jīng)翻譯時期,最著名的佛經(jīng)翻譯家有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佛經(jīng)翻譯經(jīng)歷著語言從梵文到漢語的過程,翻譯家在這兩種差別巨大的語言之間進行翻譯,向漢語中過渡了大量新穎的詞匯。有些詞匯到目前為止都一直是直接與佛教相關的,如“佛”、“塔”、“菩薩”、“涅”、“般若”、“參禪”等。
第二次大規(guī)模翻譯出現(xiàn)在明朝末年到新文化運動之前。這個時期的翻譯以“西學東漸”為主要特點,最為著名的當推徐光啟、嚴復和林紓。這些翻譯家目的非常明確:通過翻譯的手段,學習源語文化的先進思想。這個時期,引入的詞匯內(nèi)容廣泛,如“理學”、“玄學”、“群學”、“上帝”“洋火”“火車”“飛機”等。
1915年開始在文化領域興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反對尊孔復古、倡導科學與民主、提倡白話文和新文學。這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之前的前期階段和1949年至今的發(fā)展階段。前期階段的翻譯既包括科學、哲學,還非常重視文學作品的翻譯,有代表性的譯者有魯迅、梁實秋、林語堂?!暗轮兛死鳎╠emocracy)”、“派立門(parliament)”“派對(party)”等都是從英語譯入漢語的;“解放”、“政黨”、“自由”等則是經(jīng)由日語轉(zhuǎn)譯進入漢語的英語詞匯。發(fā)展階段的翻譯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但依然呈現(xiàn)往前推進的勢頭。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新新詞匯層出不窮。
2、翻譯對漢語句法的影響
如果將翻譯文學向譯入語輸入新詞匯比作對原先的語言大樓進行零星裝飾的話,句法的輸入無疑是對此大樓進行建筑結(jié)構的改造。
唐代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翻譯凝聚了獨具一格的佛經(jīng)翻譯體,譯本中的句法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習語,進而進入書寫領域,如顛倒的詞序、華麗的辭藻、一詠三嘆、簡要復述前文內(nèi)容。
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一面旗幟。他表明翻譯“不但在輸入新的內(nèi)容,也在輸入新的表達法?!?。在他后期的翻譯中,采用了“硬譯”,即“裝進一些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來醫(yī)治中國傳統(tǒng)語言模糊不清、中國人文思想不精確的“病”?!芭袛嗑洹恰?、疑問句‘何事’、獨字句‘非也’和被動句‘為……所’等相繼被引入漢語之中,為人們所熟用?!蓖瑫r,這一輪翻譯正好應和了漢語書面語從傳統(tǒng)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過渡,加速了漢語改革的進程。翻譯文本對漢語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語法精確化。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等等詞性特征,以及定語、狀語、補語等成分概念被引入到漢語文法中。其二是傳統(tǒng)漢語的邏輯順序被重整。傳統(tǒng)漢語屬于意合結(jié)構,多用短句,具體的邏輯關系需通過參照上下文得出;而“歐化”的譯文多用長句,使用連詞使得句子意思明朗化?!叭绻薄ⅰ凹偃纭?、“當……時候”、“作為……”等都是這一時期進入漢語句法的句子形式?!皻W式”句法大大豐富了漢語的句法。
新中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世界全面接軌。翻譯文本從多個渠道使得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漢語句法更加多元化。條理清晰、成分明確的主從句長句、被動句、倒裝句無不是受翻譯文本的影響而在漢語中造成的新變化。
3、翻譯對漢語文化的影響
翻譯不僅僅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純粹的符號轉(zhuǎn)換,而是與源語和譯入語文化有著深層的、不可忽視的關系。 一方面翻譯要受到目的語中以安德烈·勒菲弗爾等為代表的“文化學派”學者所稱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形態(tài)的操縱和改寫,另一方面翻譯也會反作用于目的語,從各個方面來影響目的語文化。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佛經(jīng)翻譯對我國文化造成的影響。自公元一世紀始,借助于佛經(jīng)翻譯,佛教在廣闊的神州大地繁衍生息,并深入到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文學藝術層面上,佛經(jīng)翻譯體優(yōu)美的語言促進讀經(jīng)者“想象力不期而增進,詮寫法不期而革新”(胡適)。梁啟超更有言,“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足可管窺佛經(jīng)翻譯文本對后世文藝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其次,佛經(jīng)在社會思想方面層面上改造普通百姓的思想。佛教宣揚的教義教化世人在現(xiàn)世要安分守己以求來世還能投生為人。
“西學東漸”時期的翻譯活動與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葡西等國的早期侵略的社會背景不能分割。西方傳教士不僅帶來了宗教,而且?guī)砹丝茖W。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與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了許多宗教文獻和其他自然科學相關的書籍。通過宗教翻譯,天主教進入中國,將西方的宗教觀和基督教義帶入中國,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而天文歷算、數(shù)學、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采礦冶金、軍事技術、生理學和醫(yī)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翻譯,介紹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啟了經(jīng)世致用的風氣。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翻譯是廣大熱血愛國青年引入外來思想、外來文化,推動國人啟蒙思想的重要媒介。與前兩次翻譯高潮不同的是,當時的漢語系統(tǒng)內(nèi)部正在經(jīng)歷著一次很大的轉(zhuǎn)變,即白話文取代古漢語的過程。那些作家出身的譯者,巴金、魯迅、矛盾、胡適、郭沫若等紛紛參與翻譯事業(yè)。與此同時,很多國人的文學創(chuàng)造中已能看到模糊的歐化結(jié)構的影子。
三、結(jié)語
我們今天使用的漢語,當代政治文體、現(xiàn)代中國文學語言中都帶上了非常深刻的翻譯的痕跡。各種類別的西方經(jīng)典原著,通過譯者的譯筆,為讀者的思想烙上翻譯的印記。應當承認,如果沒有這些翻譯文本,中國的文化也會緩慢地、自行地發(fā)生變化。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的是,這些已有的翻譯文本,也的的確確對中國的文化造成了影響。這個過程值得翻譯研究者重視。
參考文獻:
[1]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 褚孝泉,譯文·異文·易文——翻譯行為的第三個度向,《上海翻譯》,2010年第3期
[3] 劉茵,異化翻譯對譯入語的負面效應,《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4] 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5] 王林、張顯平,譯入語意識形態(tài)與詩學對原作文體風格傳譯的影響,《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6] 許淵沖,譯學要敢為天下先,《中國翻譯》,1999年第2期
[7] 張景華,從“硬譯”透視魯迅對中國文化轉(zhuǎn)型的探索,《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