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媧是我國上古神話中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圍繞女媧的神話傳說、和伏羲的關系以及她的蛇身人首的圖騰崇拜三方面來敘述女媧作為我國最早的女先祖典型性人物。
關鍵詞:女媧人首蛇身 先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關于女媧造人的傳說
在中國古神譜中,女媧是名氣最大的女性神。女媧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在神話傳說中,女媧被看成始祖神和裸神。女媧的神通和偉大業(yè)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造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中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絙人也?!边@個造人的神話,使我們想到原來中國北部民族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天地的神話。女媧就是造人活動的中堅力量,是開辟神話的主人公,所有重要的活動都應該由女媧擔當。但是神話歷史性的特征沒有體現(xiàn)在女媧身上,可惜已經(jīng)完全亡佚。二是化育、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說文解字》十二云:“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边@表明,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造物主,她身負化育世間萬物的責任。三是煉石補天?!痘茨献印び[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蛟龍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無有攫噬之心??计涔α遥想H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后世,光暉熏萬物?!迸畫z補天的神話在我國南方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流傳,只是說法有所不同。四是創(chuàng)建婚姻制度。女媧可謂是中國第一個媒人,被后世尊為媒神,又稱“高禖”,即婚姻之神、媒人之祖。在《路史·后紀二》中記載:“女媧禱詞神,祈而為女媒,因而置昏姻。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裸之祖?!蹦厦缛艘赞r(nóng)業(yè)為生,以伏羲、女媧為始祖神,信仰的圖騰為蛇?!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對苗人的記載曰:“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左右各有首,衣紫衣,冠蚺冠,名為延維。人主得而饗之,伯天下?!笨梢钥闯銎渲袑γ缛说耐庑蚊枋龊秃髞砹鱾飨聛淼呐畫z圖像極其相像,現(xiàn)在普遍的說法認為伏羲女媧傳說最早出現(xiàn)于南方以苗為主的民族神話中。在南方苗族、瑤族、彝族等民族神話中,都有洪水神話,并極為雷同地描述,伏羲女媧兄妹種下葫蘆,在洪水暴發(fā)時藏身之中,得免洪災。之后結(jié)婚生子,成為祖先。如《盤王歌書·葫蘆曉歌》中稱“伏羲種瓜有七夜……寅卯二年洪水發(fā),伏羲走人里頭藏”;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中提到,苗、瑤族中有伏羲、女媧以雷公之齒種出葫蘆,躲藏其中,得免洪災,后結(jié)婚生民的傳說;《瑤族民間故事選》中也講述了與前面故事大略相同的神話故事。此外還有其它很多類似的傳說。
二、女媧和伏羲的關系
關于女媧和伏羲的親屬關系,有種種說法。較早而又能代表傳說真相的一說,是兄妹說。在《路史后記》二注引《風俗通》說:“女媧,伏希之妹?!贝沃欠蚱拚f。在《唐書·樂志》載張說唐《享太廟樂章·鈞天舞》中云:“合位媧后,同稱伏羲?!北R仝的《與馬異結(jié)交詩》說道:“女媧本是伏羲婦?!痹诜?、女媧的可能發(fā)源地苗族神話中,同樣稱他們是兄妹。許多邊塞和鄰近民族的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原是以兄妹為夫的一對人類的始祖,總之“兄妹配偶”是伏羲和女媧最基本的輪廓。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女媧是唯我獨尊的大女神,是南方民族的總先妣,先于伏羲而存在。這一說法主要是以一些關于女媧和伏羲的出土帛畫為根據(jù)的,根據(jù)圖畫內(nèi)容進行推測,如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女媧高踞于畫面上方,位同于日月。
三、圖騰崇拜
“人首蛇身”這種描述是相當常見的。除前面提到過的東漢武梁祠石刻外,還有其他石刻或帛畫同樣繪有人首蛇身的圖像,如隋唐昌故址阿斯塔納墓室彩色絹畫和重慶沙坪壩石棺前額畫像。在《洞神八帝妙精經(jīng)》畫像中,明確著名兩個人首蛇身者“后地皇君,人面蛇身,姓云,名女媧,號女皇。”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在中原古代文獻中的記錄比比皆是。然而,在另一處被認為是伏羲女媧發(fā)源地的南方苗族洪水神話中,卻無法找到有描繪伏羲女媧兄妹是人首蛇身的語句。在女媧造人及補天神話中,同樣沒有類似描繪。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說:“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币勒章勔欢嘞壬睦碚?,蛇和龍的輪廓幾近相同,概念模糊,龍圖騰似乎就是由蛇和其他元素雜糅而成的?!渡胶=?jīng)》中有許多人首蛇(龍)身的記錄,如《南山經(jīng)》稱南禺山“其神皆龍身人面”,《海內(nèi)西經(jīng)》稱:“者,蛇身人面?!?。這些都可以證明,龍(蛇)圖騰在華夏的巨大影響,以至于至今人們?nèi)耘f以龍的傳人自稱。龍圖騰與女媧圖騰的關系,由此顯而易見。這種圖騰的兼并與同化,正凸顯了中原文化吸納四方又融為己用的特點。在不斷的文化交融中,龍圖騰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代表。蟾蜍,也可當做蛙,有學者認為女媧的“媧”字與“蛙”是相通的。但是單從字音上拉近二者關系的說法還是稍有些牽強。在古代,蛙多有祈雨的意思。《春秋繁露·求雨篇》說:“旱時取五蝦蟆置方池中,進酒脯祝天,再拜請雨?!薄兑琢帧ご筮^》云:“蝦蟆群坐,從天請雨,應時輒下,得其愿所?!蓖芘c雨的關系,大概是由于下雨之時蛙聲相爭鳴的情景相聯(lián)系,聞聽蛙聲,很自然的想到下雨。女媧和蛙都可以作為祈雨的對象,也許能間接證明女媧與蟾蜍是有一定關聯(lián)的。在四川出土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圖里,女媧多持月球,內(nèi)有蟾蜍。聞一多先生提到:“正如造人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葫蘆又是造人故事的核心。”洪水神話幾乎不約而同地提到“葫蘆”或與葫蘆相近似的物品。瓜或葫蘆圖騰主要出現(xiàn)于南方或西南,葫蘆和瓜的主要形象即是圓鼓的瓜體。在我國的漢、傣等二十幾個民族中,巨腹豪乳的妊娠期婦女,被外化為葫蘆。從符號美學的角度,葫蘆的形象正是對于繁衍后代的木星崇拜相吻合的。那么我們可以認為,人們對葫蘆或瓜圖騰的崇拜,其實是對人類繁衍的期望,是對生殖器的崇拜。葫蘆的形象接近人類生殖器,那么,在洪水造人神話中,伏羲女媧何以在葫蘆中躲避洪水,又何以是在出葫蘆后結(jié)婚生子成為人類祖先的,以葫蘆為信仰圖騰的道理似乎已經(jīng)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