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反托拉斯法的企業(yè)拆分制度是一種極端的處罰措施,主要針對具有壟斷化的企業(yè)而實施。拆分企業(yè)可以有效地規(guī)制企業(yè)壟斷行為,實現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增加,這在法理上和法經濟學上都具有相應的理論依據。同時,隨著現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不斷擴大,企業(yè)拆分的判定從結構主義向行為主義轉變,以適應國際范圍內的企業(yè)競爭。
關鍵詞:反托拉斯法;企業(yè)拆分;市場結構;市場行為;經濟效率
中圖分類號:DF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成為了以后世界各國制定反托拉斯法的藍本。其責任機制最為嚴格,對于那些取得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一旦被確認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最嚴重時將會遭到被拆分的處罰。
自美國反托拉斯法實施以來,第一個被法院判令拆分的案件是美國標準石油案。標準石油公司是由約翰.D.洛克菲勒通過不斷的收購與兼并,在1882年組建起來的世界第一家現代托拉斯企業(yè)。在其巔峰時期,它控制了90%的美國石油業(yè)。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裁決:標準石油公司實施了壟斷貿易的行為,將其肢解為37家公司。在標準石油案中,法院強調了標準石油公司在競爭中所實施的破壞競爭的不良行為是使其被拆分的主要原因。
但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老洛克菲勒的孫子戴維認為:“隨著標準石油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和對石油業(yè)的整合,其最終結果是更便宜、更好、更可靠的石油供應,石油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成了到處都可以買得到的產品,這也幫助美國從一個分散型農業(yè)國家轉向高度集權的工業(yè)化的民主國家”。
綜觀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法,并不是每一個國家的反壟斷法中都有拆分企業(yè)的規(guī)定。眾說紛紜下,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中關于企業(yè)拆分的制度是否合理?這一處罰制度理論依據是什么?現今拆分處罰的適用又如何適應當下國際經濟的發(fā)展?
二、美國反托拉斯企業(yè)拆分制度構建的理論分析
(一)美國反托拉斯企業(yè)拆分制度構建的理論基礎
哈佛學派是早期影響反托拉斯法制定及實施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學派,其主要的貢獻是形成了產業(yè)組織理論?;趯κ袌龅谋^認識,哈佛學派堅持主張要以市場結構為基礎,嚴格控制企業(yè)合并,并對占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實行拆分措施。產業(yè)組織理論從市場、結構、績效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市場結構一行為方式一市場績效”分析框架即SCP范式。改變市場結構,使市場上競爭者數量增加,產品的種類和差異增多,通過充分的競爭使資源得到最優(yōu)配置,進而提高效率。因此,拆分大企業(yè)這種直接改變市場結構的措施,是從市場競爭的源頭上對反壟斷行為的一種徹底的糾正。
芝加哥學派認為效率是反托拉斯法的唯一價值目標,壟斷行為是否應予干預,只需要看該種行為是否促進了社會的效率,反托拉斯法只應禁止那些沒有效率的壟斷行為。在芝加哥學派看來,拆分企業(yè)是一種無效率的行為,拆分并不是反托拉斯的一種有效措施。一方面,對企業(yè)進行拆分的訴訟成本是高昂的;另一方面,已作出拆分判決的企業(yè),其最終效果也并不是都達到了法官的預期目的。因此,芝加哥學派認為政府應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尤其是要慎用拆分的處罰措施。
新產業(yè)組織理論以分析企業(yè)策略性行為為主旨,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新產業(yè)組織理論不僅推翻了哈佛學派的SCP范式,也對芝加哥學派的正統(tǒng)觀念及其倡導的反托拉斯政策提出了挑戰(zhàn)。新產業(yè)組織理論和芝加哥學派一樣,把效率當作反托拉斯政策的唯一目標,但與芝加哥學派的自由主義思想不同,新產業(yè)組織理論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大企業(yè)實施反托拉斯行為的管制,拆分大企業(yè)雖屬于結構主義的一種調整,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是可以適用的。
(二)美國反托拉斯企業(yè)拆分制度之我見
1.拆分的法理分析
法律制度是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普遍規(guī)律相結合的產物。1911年標準石油案之所以成為美國第一例被判拆分處罰的反壟斷案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壟斷現象遍布美國各個行業(yè)。因此,法院為了有效遏制這些壟斷行為,加大了對企業(yè)的懲罰力度,通過頻繁適用拆分這種簡便易行但嚴厲的措施來實現市場的自由競爭。
1974年以后,最高法院卻只判決了4個拆分案件。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持續(xù)處于高位,但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了重創(chuàng)。因此,70年代后,美國對反壟斷案件的審判進入了一個謹慎的階段,對壟斷的認定逐漸由結構主義原則向合理原則轉變。在被稱之為世紀末大審判的微軟公司案中,微軟最終擺脫被拆分的危險,這說明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式下,美國對大公司持有一種包容和保護的態(tài)度,以期本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的生存。
從《謝爾曼法》頒布到現在,美國對拆分的適用是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加大打擊力度以保證自由平等的市場競爭秩序;經濟停滯時期則對壟斷行為相對包容,保護大公司以刺激經濟的快速復蘇。應當肯定,特定時期對拆分的慎用,并不能說明拆分制度已不適應反托拉斯的需求而可以廢止,拆分的威懾作用以及拆分對市場競爭快速有效的恢復作用都使這一制度難以被其它處罰措施代替。
2.拆分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分析方法是一個從靜態(tài)的競爭分析到動態(tài)的競爭分析過程,我們可以運用其中某些理論來分析企業(yè)拆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問題。
(1)拆分對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提高。傳統(tǒng)的經濟學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對市場結構的分析基礎之上。在劃分市場類型時,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在企業(yè)拆分的過程中,首先是使市場更富有競爭,進而由競爭帶來的更高的效率;其次,只要將拆分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拆分大企業(yè)就能夠有效的增進社會福利,典型的案例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案。該公司在1984年被拆分后,使長途電話市場和國內電信市場的競爭顯著增加,并且在大城市,消費者也可以在貝爾公司的標準服務與電子電話服務之間做出最優(yōu)選擇。從此案中可以看出,恢復市場競爭,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這一效果都是企業(yè)拆分所帶來的。
(2)拆分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反托拉斯法的目的是保障市場競爭自由,提高經濟效率,最終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在一個市場中,既存的企業(yè)將會對潛在的進入者形成市場進入壁壘。企業(yè)拆分的進行,人為的增加了既存市場內的競爭者數量,免去了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中面臨的絕對成本壁壘。而拆分后的多個企業(yè)由于在特定領域里已經有了市場經驗,且連帶的擁有品牌效應,因此產品差異的壁壘也將減少。拆分不僅對潛在的市場競爭者有利,也對特定市場既存的中小企業(yè)有一定的影響。中小企業(yè)在與具有市場支配力的企業(yè)進行競爭的過程中,由于資金、技術等處于劣勢,很可能被迫退出市場。在崇尚自由主義的美國,人們對于集權及經濟勢力的集中有一種恐懼感,因此只有保證市場存在數量很多的中小企業(yè)和競爭者,才能使市場價格降低。市場壁壘的減少以及中小企業(yè)的存活,將使市場中競爭者數量增多從而使市場富有競爭,而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保證資源得到最充分的運用。
三、結語
美國反托拉斯法從《謝爾曼法》制定以來已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反托拉斯法責任機制的發(fā)展已經相當成熟。拆分制度的運用與一國特定的時代經濟背景有密切聯(lián)系,并且這一制度也成為了美國反托拉斯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從1911年的標準石油案到2000年的微軟案,企業(yè)拆分制度一直是美國反托拉斯法的一項重要制度,并且這一制度已經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顯示出了可行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