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驗方法測試了同一水平的受試在閱讀不同生詞密度材料之后對于閱讀材料難度的主觀感受,以及閱讀理解水平。結果表明,生詞密度越大,學習者認為材料越難,但并沒有對語篇的閱讀理解產(chǎn)生顯著影響。提示在詞義意義可查詢條件下,生詞密度有可能對附帶詞匯習得產(chǎn)生影響,但不能以語篇閱讀理解作為判斷標準。
關鍵詞:二語閱讀,附帶詞匯習得,生詞密度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1、引言
“詞匯附帶習得”一詞最先由Nagy,HelrnanAnderson在研究兒童學習母語詞匯時提出,即學習者在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其他任務如閱讀、聽歌、復述大意時并非有意去記單詞卻附帶習得了其中的詞匯。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如Rott,2007;吳建設等,2007等)表明,二語閱讀能夠實現(xiàn)二語詞匯的附帶習得。影響附帶詞匯習得的因素有很多,生詞密度(陌生詞匯在閱讀材料字數(shù)中的比例)是其中之一。Hu and Nation(2000)認為生詞密度太大會影響學習者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從而影響詞匯習得的效果。本文旨在通過一項實驗研究生詞密度對語篇閱讀理解的影響,并借此探索生詞密度對閱讀中的附帶詞匯習得的影響。
2、文獻回顧
Krashen(1985)提出“輸入假說”,認為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才能產(chǎn)生習得。這就是著名的“i+1”理論。換言之,只有當學習者理解了輸入時,才能有效地習得詞匯。
基于Krashen的理論,Hu and Nation(2000)進行了一次實驗,研究怎樣的閱讀材料才是“可理解輸入”。在實驗中,他們在同一文本中以不同比例用非詞代替真詞生成四種生詞密度的閱讀材料,給四組同一水平的受試閱讀,完成后進行閱讀理解測試。實驗后發(fā)現(xiàn),只有生詞密度為2%的受試較完整地理解了文本的大意,生詞密度越大,閱讀理解測試得分越低,同時學習者對于自身測試得分的預測也隨生詞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由此他們提出,為了實現(xiàn)有效的詞匯附帶習得,閱讀材料的生詞密度不能超過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Hu and Nation(2000)的實驗中生詞是無法查詢意思的,但在實際中的外語學習中,學習者大多會在遇到生詞時查詢字典。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研究問題如下:
1)在生詞意義可查詢的條件下,同一水平的受試閱讀不同生詞密度材料后,其閱讀理解的程度是否隨生詞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2)同一水平的受試在閱讀不同生詞密度材料時,對自身理解程度的預判是否隨生詞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3、研究方法
3.1 受試
同一水平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使用Nation(1983)中使用的測試量表,在2000詞水平題中答對18道中的14道以上以及在3000詞水平題中答對18道中的10道以上的受試被認為合格,受試人數(shù)為67名,隨機分成4組,其中一組16人,其他組17人。
3.2 閱讀材料
采用Hu and Nation(2000)中使用的文本,利用非詞代替文本中的低頻詞匯,生成生詞密度為2%,4%,6%,8%的材料共四份。生詞釋義以詞匯表形式給出。
3.3 閱讀之后的問卷調查
你感覺這篇文章你讀懂了
不到60%60%-70%70%-80%80%~90%90%以上
3.4 閱讀理解測試
Hu and Nation(2000)中使用的閱讀理解測試問題
3.5 實驗過程
1)向受試說明實驗目的,開始閱讀
2)完成后進行閱讀理解預測百分比問卷調查
3)閱讀理解測試
4)數(shù)據(jù)處理
4、結果及討論
4.1 實驗結果
1)閱讀理解預測百分比
2)閱讀理解測試成績
4.2 結果討論
此次實驗的結果是:1)生詞密度越大,學習者認為自己完全理解的人數(shù)越少,而認為自己沒有完全理解的人數(shù)越多;2)各組受試在閱讀理解測試上沒有明顯差別(p>.05),即在單詞意義可查詢的條件下,生詞密度并沒有對學習者的文本理解造成顯著影響。
盡管學習者認為生詞密度越大的材料越難(Hu and Nation(2000)認為對閱讀理解程度的預測是學習者內心對材料難度的反映),但在生詞意義可查詢的條件下,生詞密度并沒有對學習者的語篇理解造成顯著影響。然而,學習者對語篇理解良好,并不代表能夠有效習得詞匯,表4.1已經(jīng)表明,當生詞密度太大時,學習者認為的材料難度在增加,Carver(1994)認為,當生詞密度大于2%時,就會讓學習者有受挫感,因此,本實驗提示在生詞意義可查詢的條件下,不能以語篇理解的結果判斷閱讀材料是否是合適的促進附帶詞匯習得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