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救助不同于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它是一種社會工作,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生存過程中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適度原則。我國現(xiàn)存社會救助問題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的公正問題、災害醫(yī)療救助的公正問題和教育法律救助的公正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抓住公平與效率間的平衡點?,F(xiàn)實生活中,很多工作人員并沒有把握好這個點,因此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十分必要。
關鍵詞:社會救助 公正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社會救助不同于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它是一種社會工作,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生存過程中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適度原則,是國家履行維護人民生存權利的職責,是由政府支持運作的保障制度,它從根本上體現(xiàn)為一種社會公正的倫理學思想,是一種積極的公益性救援體制,是國家履行維護人民生存權利的一種政府行為,是社會安全、社會保障的最后防線。
社會公正是對社會一種倫理性的要求,旨在規(guī)范社會群體的行為,它不同于公平,因為沒有參照對象,是公平的正義,主要體現(xiàn)為平等、自由與合作的基本理念。平等和自由從共同性和差異性兩方面對人的社會性做出基本要求,合作則是為了保存社會整體性而提出的另外一個要求。
一、中國社會救助過程中的公正問題
中國社會救助過程中的公正問題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的公正問題、災害醫(yī)療救助的公正問題和教育法律救助的公正問題。最低生活保障是對家庭人均收入較低的貧困人口的社會救助,它是目前所有保障制度中先對成熟的社會救助形式;醫(yī)療救助和災害救助是一種救急機制,災害或疾病的發(fā)生危機所有人的生存,加之周期相對較長,如何在長周期、破壞性大、區(qū)域影響嚴重的地方進行救助,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需要秩序化和強制性的東西的束縛;教育救助體現(xiàn)了社會文明的可持續(xù)性,但沒有將文明制度化,法律救助成為它的另外一個補充方面,是社會法制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維護權力之爭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必要途徑。扶貧救助的順利流轉得益于國家合理的扶貧項目的開發(fā),其資金構成相對復雜,但均建立在有償使用的前提之上,能夠調(diào)動農(nóng)民利用扶貧優(yōu)惠政策致富的積極性,針對災區(qū)扶貧救助,資金調(diào)配根據(jù)需求來進行調(diào)配,項目采取回收的方式,收入滯納金或租金,同時設立相關管理監(jiān)督部門,對扶貧對象進行統(tǒng)一管理,或者培訓支持,保證扶貧對象能夠脫貧致富,扶貧救助是被救助者自救的方式,是所有救助方式中最特別的一種,也是較為成功的一種,它改變了過去分散、一次性的投資方式,提高了社會救助的科學性。
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是弱勢群體,它是指人的生活水平低下,從而缺乏生存應有的基本條件的群體,中國弱勢群體現(xiàn)在仍然分布廣泛,社會公平、權利得不到對應維護就會降低社會的滿意度,所以,我國在制定相關救助政策的時候,要考慮到公平的價值理念,應當先定位救助對象,把弱勢群體的生活境況考慮進內(nèi),然后依照公正的原則實施相關制度,提升弱勢群體的生存能力,并提供給他們生活的機遇,消除社會矛盾。
二、如何解決中國社會救助過程中的公正問題
解決社會救助的公正問題應當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要認同救助對象的生活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給救助對象多于平常人的權利,維護他們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求,建立一種幫襯的長效機制,堅持公正民主的原則,把社會救助對象的人權放在第一位。我國政府實施社會救助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傳統(tǒng)的救助工作實踐主要從關懷的角度出發(fā)來開展的,更多的帶著施與的性質(zhì)和理念來實施對需救助對象的社會救助,難以體現(xiàn)出公正這個現(xiàn)代社會倡導的核心價值,而政府作為社會救助工作的主要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并沒有使得最廣大的需救助的困難對象擺脫帶著濃厚施與性質(zhì)的非對等的救助,從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公正的救助。
同時,社會救助要創(chuàng)建理性的原則,它既然不是一種感性上的同情,而是一種理性上的認同,它就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理性原則,它應當包社會救助的對象性原則、社會救助的全民性原則、社會救助的非義務性原則和社會救助的一貫性原則幾種,它是圍繞對象進行的,并體現(xiàn)對象的利益,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格并非社會救助空洞無味的口號,它還有一種全民性的理念,它不是個別的、階段的或者隨時隨地發(fā)生改變的保障制度,它是一種長期性的,自身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的東西。社會救助公正的制度維系需要從完善社會救助法制體系、優(yōu)化社會救助管理程序、放寬社會救助基本標準、發(fā)揮非盈利機構補充作用等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