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早期漢字中,假借字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漢字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漢字去記錄無限的語言,必然會出現(xiàn)“同音代替”的現(xiàn)象,導(dǎo)致假借字出現(xiàn),這也是語言“經(jīng)濟性”的一種體現(xiàn)。然而,古漢語中,存在兩種假借,即“本無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這兩種假借詮釋了各不相同的內(nèi)容。此外,“通假”現(xiàn)象也反映了古代語音變化,利于我們根據(jù)通假字來探索語音發(fā)展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假借的產(chǎn)生;兩種假借;通假字
中圖分類號:C634.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清代學(xué)者孫詒讓在《與王子壯論假借書》一文中說過一段很精彩的話“天下之事無窮,造字之初,茍無假借一例,則逐事而為之字,而字有不可勝造之?dāng)?shù),此必窮之勢也,故依聲而托事焉。視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盡。是假借者,所以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睂O詒讓的這段話中肯地提出了假借的起源及作用。隨著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及人們對客觀事物認(rèn)識的深化,為了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就必須為某些概念另造新字、新詞。但是,光靠象形、指事、會意等這幾種造字法來造字,不僅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和只表示語法意義的虛詞難以表達(dá),甚至一部分實詞也難以表達(dá)。若是都為每個新事物造一新字,那么漢字的數(shù)量肯定會不勝其數(shù)。所以,采用一種比較實際有效的方法——假借,盡可能用同音字代替,只要音同或音近即可,意義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這樣,就不必另造大批新字了,也不至于使?jié)h字出現(xiàn)臃腫復(fù)雜的現(xiàn)象。
“假借是意義上本無關(guān)系的詞,只是由于語音上的聯(lián)系而借用文字形式來表示意義的一種現(xiàn)象?!薄拔淖值囊饬x,可以分為三類:本義、引申義、假借義。”根據(jù)本字的有無,假借可以分為兩種,即“本無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本無其字的假借
“本無其字”的假借,又叫“六書”的假借或“造字”的假借,它的特點是“久借不還”。“本無其字,依聲托事”,這是許慎對六書中“假借”的解釋?!八^‘本無其字’,是就假借的原因說的,而‘依聲托事’是就假借的方式和基本原則說的?!奔礉h語中該字的讀音和意義已經(jīng)存在于語言中了,但是當(dāng)人們在將其付諸于文字時,并沒有為此字另造一個新字,而是采用了語言中已有的與該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此意義,這就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現(xiàn)象,也就產(chǎn)生了假借字。它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甲詞在語言中只有讀音和意義,而沒有漢字形體,就借現(xiàn)存的乙詞來表示甲詞的意義,而此假借義盛行后,并沒有為乙詞的本義另造新字。如:
“而”:其本義是“胡須”,《說文》“而”部:“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后來被借來表示“連詞及第二人稱代詞”后,并沒有為其本義另造新詞。
上述情況中,該字的假借義很盛行了,而本義則為人們所不熟悉,甚至很陌生,造成了“假借義行而本義廢”的現(xiàn)象。
(二)甲詞在語言中只有讀音和意義,沒有漢字形體,就借用乙詞來表示甲義,此假借義盛行后,又為乙詞的本義另造新字。這也是古今字產(chǎn)生的一個途徑。如:“莫”:本義是“傍晚”的意思,但后來被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一沒有誰”后,又為其本義另造了新字“暮”,來表示“傍晚”之義。
(三)甲詞在語言中只有讀音和意義,而沒有特定的字形表示,就借用乙詞來表示,但乙詞仍表示其本義,卻為假借義另造新字,這也促使古今字的產(chǎn)生。如:“戚”:本義是“一種斧類的武器”,《詩經(jīng)》:“干戈戚揚”,后來被假借為表示“憂愁、憂傷”的意義,爾后為此假借義另造了新字“感”來表示。如:《晉靈公不君》:“自詒伊感,”此處的“感”就是“憂愁”的意思。
上述情況,也是古今字產(chǎn)生的一種途徑,“戚-感”就是一對古今字。
(四)有些字被借用了后,本義、假借義都通行,也沒有為本義、假借義再另造新字了。如:“耳”:本義是“耳朵”,象形字,但后來假借來表示“語氣詞”,《孟子》:“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上述情況中,該字本義和假借義都盛行,而只用它一個字表示并沒有另造各個意義的專用字。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又叫“用字”的假借,或“通假”,其特點是“偶爾一用”。古代人們在漢字使用中,沒有用專表示某意義的某個字,而是選用了另一個與該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它,這兩個字是同時存在語言中的。所謂“音同或音近”,指的是讀音完全相同或相近。
另外,在通假這一現(xiàn)象中,此假借字必須讀本字的讀音,按本字意義訓(xùn)釋,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一經(jīng)文假借》中提到:“學(xué)者改其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讀之,則以文害辭。”如:
“信”:本義指“言語真實”,《老子》八十章:“美言不信”;經(jīng)常被假借為表示“伸展”的“伸”,《孟子》:“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此例中“信”與“伸”通假,表“伸展”。
上述情況中,兩字并存于語言中,實際使用中,同音替代,產(chǎn)生了通假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同時,假借字還有一定的作用,通過通假字,便于我們?nèi)タ季抗乓粢繇嵉囊恍┲R。一些通假字,反映了“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娘日歸泥”“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等語音演變規(guī)律。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中的“佛”應(yīng)通“弼”,指“匡正過失”的意思,所謂“佛士”,指的是“直諫匡過的大臣”。此處,用今音去衡定,“佛”和“弼”讀音并不同,但又古音中能通假,說明二字古音是相近或相同的,這實際上反映了“古無輕唇音”這一語音規(guī)律。著名音韻學(xué)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出“古無輕唇音”的著名論斷,即古音中只有重唇音“幫、滂、并、明”,而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而“佛”屬于古“非”母字,“弼”屬于古“幫”母字,根據(jù)“古無輕唇音”這一語音規(guī)律,則“非”母和“幫”母相同,符合音同或音近的條件,所以可以通假。如:
《左傳》:“公俱,隊于車,傷足喪屨”中“隊”應(yīng)通“墜”,指“墜下,墜落”。此處,這兩個字既然通假,說明這二字古音相同或相近,這實際上反映了“古無舌上音”這一規(guī)律。音韻學(xué)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提到“古無舌上音”這一論斷,即古音中沒有“知、徼、澄、娘”,只用“端、透、定、泥”?!瓣牎睂儆凇岸恕蹦?,“墜”屬于“知”母,根據(jù)“古無舌上音”這一規(guī)律,則“隊”和“墜”音同或音近,所以可以通假。
在訓(xùn)詁學(xué)上,專訓(xùn)通假現(xiàn)象也有專門的術(shù)語——“讀為、讀日”,這對術(shù)語是專門用本字來解釋通假字的;而“讀若、讀如”則一方面主要用于注音,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釋通假?!对娊?jīng)》:“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
綜上,假借字的產(chǎn)生有其原因,也是語言“經(jīng)濟性”的表現(xiàn)。同時,假借分為兩種不同的假借一“本無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而且這兩種假借分別詮釋著各自不同的內(nèi)容。此外,通過對通假字的考察,也有助于我們?nèi)ヲ炞C一些語音發(fā)展規(guī)律,通假字是我們研究古音的一項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