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互惠的方式
福建省泉州市有一個名為蔡塘坑的村落,村子以村境宮為界分為兩部分,分別名為“宅美”(又名“宅仔尾”)和“宮后”。村民日常生活、村落活動和民間信仰中的互惠交流民俗,展現出村落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傳統(tǒng),以及村民追求鄰里和諧的愿望。
1.村民之間的互惠
在村落中,滿月是嬰兒的一件大事。滿月當天(也可以提前幾天),親朋和鄰居會送來雞蛋作為賀禮,一般為8個,主人家也會邀請親朋好友在家中小聚,共同為孩子舉行一系列的滿月禮,其中一項是“沐浴禮”。長輩將大量雞蛋、幾塊石頭以及少許“丁鈣草”(閩南話音譯)置于鍋中同煮,待蛋熟后取出少量雞蛋置于溫水中為嬰兒沐浴,順口念一些象征驅災避邪的押韻話語,鍋中剩下的雞蛋則作為這個嬰兒送給新朋友的禮物。長輩將雞蛋分給鄰里的小朋友,以嬰幼兒為主。鄰里的長輩若希望自家的孩子與這位新生兒成為朋友,也可提前幾天告知該戶人家,滿月當天同樣會收到雞蛋,村民美其名曰“相疼蛋”(閩南方言中亦名“丁鈣蛋”),即小朋友問用以表示相親相愛的第一份禮物。
尊敬長輩在村中有著質樸的演繹。訂婚的人家會給全村各家各戶派發(fā)喜糖,孩子“度啐”(即周歲)要發(fā)“乳粿”(乳房形狀的粿餅),七夕舉行成年禮要送“龜粿”(龜形、龜紋粿餅),等等。此類習俗在泉州村落很普遍,但該村中有一個耐人回味的細節(jié),若遇哪戶人家有老者,必定會多派發(fā)一份喜禮給此戶的老人,俗呼“老人份”。
泉州素來重視兇禮,可謂事死如生,鼓樂笙歌的出殯隊伍常讓異地客人驚詫不已。村中長者白發(fā)成立老人協(xié)會以互助,并組織了兩個民間老年鼓樂隊,村中有長者辭世,出殯隊伍中必然聽到他們的鑼鼓聲,村中每年正月初十舉行的開春繞境祈福活動也少不了他們來助興。
2.村民與神靈的交流
該村存在將諸神共祀一廟的現象。該村的境主宮中除了祀王公、太尉大將軍、境主公、境主媽等主神外,還有跳火公、土地公等配神,村民將每年的農歷十月二十五日視為整個村境宮中所有神靈共同的生日。這一天俗稱“佛生日”。在“佛生日”的中午至下午,村民會舉行一系列祭祀活動。首先到境主宮中祭拜,接著到村尾的王爺廟祭拜,祭拜儀式結束后留下部分供品作為諸神的饗宴,直至天黑再去取回。此外,還要在自家前院祭拜“門口公”。村民把“佛生日”和“普度”等節(jié)日里路過村子的神靈統(tǒng)稱為“門口公”,對他們的祭拜儀式俗呼為“犒眾”,即犒勞眾神,感謝所有給予村民護佑的神靈。村民表示,這一宴請流程是為了表明村境之神希望盡地主之誼,借著生日之際,表達與各路神靈和諧相處的夙愿,共保一境平安,故生日當天愿與諸神同享香火、共饗盛宴、共賞戲曲。白天的盛情還只是序曲,待夜幕降臨,盛宴正式登場。境主宮中除了各戶村民供奉的豐盛佳肴,廟前戲臺也一連數天上演高甲戲、嘉禮戲(提線木偶)和南音(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等當地傳統(tǒng)戲曲。村民借著節(jié)日的名義,在犒勞神靈的同時,將白天祭祀后的供品拿來宴請親友,散席后相約前往賞戲,可謂一舉兩得,酬神又酬人。
祈求祖靈的庇佑也是村民極為重視的活動,主要在已故父母及祖父母的生日和忌日進行祭祀活動,通常忌日要比生日來得隆重,這也是村民在儀式的運用中重視兇禮的一個表現。村民在與神交流的同時,不僅為祖先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便利場所,也借祭祀先人的日子與親人團聚。村民將輩分在祖父母以上的歷代祖先統(tǒng)稱為“公媽”,宅美和宮后各有一個祖廳,各家的祖先以神祖牌的形式同祀于這兩個祖廳中,逢年過節(jié)統(tǒng)一祭祀。
3.人與神的互惠
一般嬰兒出生3至11天中的奇數天以及滿月至周歲前的每個足月里,此戶人家均要做成飯敬拜“床母”(嬰孩的保護神)。在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敬拜儀式的時間會持續(xù)至下一個孩子的出生。實行計劃生育后,出于對獨生子女的疼愛,有的家庭會將時間延續(xù)至孩子兩周歲的每個足月。嬰兒床(或搖籃)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主要活動空間,村民希望通過密集的虔誠祭拜,祈求床母護佑這個弱小的新生命。周歲后,父母會讓孩子拜“七娘媽”為“契母”。在未成年的階段里,村民頗為重視孩子與女性神祗的交流,對于體弱多病的孩子,父母還會讓其拜女性神為契母,這些女性神包括南海觀音、蘇夫人姑、奇仕媽等,孩子16歲成年后方才“洗契”(解除契約)。行契之約的人家每年都會到孩子所契之神的廟中祭拜并交契錢,多少不拘,主要用于廟宇的日常維護,廟中的管理人員會還以糖果、餅干等甜食給孩子,以示契母對孩子的疼愛。
每年正月初十,當晚村中還會舉行“跳火群”活動。村民將稻草收集到境主宮口,待夜幕降臨后,全村扶老攜幼齊聚宮口廣場,燃起篝火,勇士們在有節(jié)奏的銅鑼聲中競相沖刺,穿越火焰,跳過火堆,更有甚者兩人一組抬著神像(俗呼“跳火公”)魚躍火堆,驚險程度讓人嘆為觀止。隨著活動的推進,火堆越搭越高,烈焰沖天之下仍有勇士敢于挑戰(zhàn),博得陣陣喝彩。長輩們還會在大火堆旁搭一個小火堆給未成年的勇士小試身手,甚至襁褓中的嬰兒也由家中長輩抱著跳過火堆?;顒咏Y束后,各家各戶會分別取一些灰燼置于家中火爐,預示新年消災驅邪,興旺發(fā)達。
村民把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三天作為送灶神上天述職的日子,有“官三民四蛋五”之說,即官府在二十三送神,普通民眾及水上人家在二十四、二十五日才陸續(xù)送神。如今,該村民眾在保持送神傳統(tǒng)習俗的基礎上,也選擇在二十三日舉行送神儀式,以免官宦人家的灶神搶先上天說盡好話。另外,為了讓家里的灶神多說好話,村民在送神儀式中所用的供品以甜食為主,如麥芽糖、甜粿、碗糕等。這一現象頗有意思,看似調侃式的“賄賂”,也是人神問的有趣互動,希望投之以甜食,報之以平安。
龍眼曾是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村民甚為重視給自己帶來財富的果樹。每逢龍眼收獲時節(jié),村民都會先挑選樹上最豐碩的一串龍眼置于樹干旁,感謝自然的恩賜,也祈盼來年的豐收。
互惠的內涵
在村落中,互惠理念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得以體現,儀式中融匯著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生命禮俗中,賦予孩童時期更多的儀式,似乎越弱小的生命越需要神靈的格外呵護。這一活動看似孩子在找朋友,其實也是家長的聯(lián)誼活動,一方面通過儀式寄托對孩子未來人際關系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通過友善的交流向鄰里展示建立融洽關系的訴求。尊老則可通過“老人份”喜禮體現。實物傳遞的數量其實很少,觀念的傳遞才是互惠的重點,比如雞蛋、糖果等小禮物,只是村民表達友善的媒介,以其寄托鄰里和諧共處的愿望。
在人與神之間同樣體現村民問的互惠理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找出更多的借口來舉行各種活動,既可借祭祀與神互動,求取神靈更多的護佑,也可以在活動中自娛白樂。例如在村境神繞境儀式中,只有身強力壯者才有抬神轎的能力,而跳火群更是勇敢者的專利,沒有體質條件者則可通過在民俗活動中良好的組織能力贏得村民的認同。再如參加鼓樂隊的老人們常常在忙完家中瑣事后聚集在宮口廣場排練,豐富他們的老年生活。
雖說演戲是為了酬神,但事實上它的主要觀眾是本村村民,鄰村愛看戲的村民也會來捧場,民間戲曲也在這場民俗盛宴中得到推廣,這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而言無疑是個平臺。
村落互惠民俗面臨的轉變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高甲戲、南音等古老劇種越來越難適應年青一代新的視聽需求,看戲、聽戲者以老人為主。為了延續(xù)歡慶的節(jié)日氣氛,有時也會邀請現代歌舞團來獻演,這也是當前很多傳統(tǒng)文化在保護和傳承上共同面臨的難題。在這場與外來文化以及新興娛樂產業(yè)的博弈中,傳統(tǒng)戲曲不僅在流失觀眾,也縮小了展示的舞臺。
近幾年,該村開始了農村向城市化轉變的進程,田地逐漸變成了公路、變電站和工廠,村民無地種植水稻,跳火群這一勇敢者的活動也因為稻草的缺失而斷斷續(xù)續(xù)。為了延續(xù)習俗,村民們想方設法到其他村落購買稻草。是否可以尋找更環(huán)保、安全的柴草代替品,在保證民俗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也保障村民的人身安全,這個想法有待村民探討。這種觀念的轉變在其他民俗活動中已有所體現,比如由于廟宇多為木結構建筑,為了防范火災,在很多原本由蠟燭發(fā)揮作用的儀式中,蠟燭正在被電燈取代。
村落的互惠民俗具有地域性,淳樸的互惠理念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孕育并可持續(xù)地流傳,不論是直接的物質傳遞,還是含蓄的精神慰藉,都曾經那樣深刻地影響著村民的生活。如今,年輕人陸續(xù)走出村落,融入更廣闊的社會互惠圈,或外出務工,或求學他鄉(xiāng),離開了村落這一地域載體,原有的民俗記憶也隨之淡忘,這也是社會發(fā)展在所難免的,只是希望離開村落后,即便沒有了民俗活動的依托,村民也能將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留下來,保有一顆友善之心。隨著生活的變遷,我們會主動摒棄民俗中的一些陋習,也會為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的消逝而惋惜。當變化已成必然時,或許民俗背后所蘊藏的良好內涵才是保護民俗的真正目的,有時那只是一種儀式,或者說是一種理想,但它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卻曾經影響了村落里的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