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古書,說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微服出訪,路過一片農(nóng)田,坐下來休息,瞧見農(nóng)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便問農(nóng)夫,你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nóng)夫看著他,一言不發(fā)。等耕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農(nóng)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低聲細氣地說,告訴你吧,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黃喜很奇怪,問,你干嗎用這么小的聲音說話?農(nóng)夫答道,牛雖是畜類,心和人是一樣的。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里分辨出來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yōu)秀的牛,心里會很難過……
由此想到人,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須注重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一個誤區(qū)。
批評和表揚的主要馳騁疆域,應該是人的力量可以抵達的范圍和深度。它們是評價態(tài)度的標尺而不是鑒定天資的分光鏡。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的懶散,而不應當指責兒童的智力。我們可以表揚女孩把手帕洗得潔凈,而不宜夸賞她的服裝高貴。我們可以批語臨陣脫逃的怯懦無能,卻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與體弱。我們可以表揚經(jīng)過鍛煉的強壯機敏,卻不必太在意得自遺傳的高大與威猛……
不宜的批評和表揚,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熱的蒸汽,都會對我們的精神造成破壞。孩子的皮膚與心靈,更為精巧細膩。他們自我修復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傷害太深,會留下終身難復的印跡,每到淫雨天便陣陣作痛。遺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與美麗。
山野中的一個農(nóng)夫,對他的牛,都傾注了那樣的淳厚的感情。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無論表揚還是批評,讓我們學會附在耳邊,輕輕地說……
(選自2012年9月3日《廣州日報》)
這是語言的學問,也是教育的智慧。如今許多的家長和老師都學會了“賞識”自己的孩子、學生,一有機會就對自己的孩子表揚夸贊。一句贊美說出去,夸人者與被夸者雙方都得到了滿足,卻忽視了一些細節(jié)。真正做了理性思考的人,才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對于“表揚”其實是不夠注重的。因為“表揚”并不是量的問題,而是場合與角度的問題。原來,表揚也是一種傷害,如同那溫柔的一刀。
可見,一篇閃耀著理性光芒的文章,不在于其長短,也不必去說教。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能給讀者帶來一些新的思考、一些未曾關注過的角度,以作者的理性之光去照亮讀者的光,一點點地累積,一點點地自省,最終帶動整個社會往更加理性而美好的方向前進。
編輯/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