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國兩會,新一輪機構改革水落石出。自改革開放后第一輪機構改革至今,中央政府已經(jīng)歷7次大規(guī)模機構改革。
像前幾次一樣,每次改革都是一次“革命”,而機構的人員分流和職能轉變,是這場“革命”成敗的關鍵。最牽動基層公務員人心的,是部委拆并中的人員重組分流。1998年機構改革時,國務院機關分流人員在1萬人以上,幾乎裁員一半。而過去15年間的機構改革,也給許多公務員留下進退沉浮的人生軌跡。
有人級別不變,有人讀書后重進編制內
1998年各部委的分流安置主要是三個途徑:一是離退休還有幾年的老公務員提前退休;第二條途徑則是政府拿錢去大學學習三年,本科畢業(yè)的去讀碩士,碩士學歷的去讀博士,三年期間各種待遇不變;第三條途徑則是調到直屬國有企事業(yè)單位。
外交部的蔣琦選擇了去北大讀書。蔣琦在北大和所有在校研究生一起上學一起考試,不同的是,各定點專業(yè)都有一個“國務院班”,都是從各部委通過考試進來的。事實上,蔣琦后來又回去了,“我知道的班上像我一樣回去的至少有十幾個人?!?/p>
李然(化名),大學時代就選擇投考公務員,很年輕就做到國家經(jīng)貿委的一名處長,前程無量之時,趕上2003年的機構改革,國家經(jīng)貿委被撤并,原有職能被拆分到商務部、發(fā)改委和國資委三個部委中,李然在改革中失去了公務員編制,被分流到業(yè)務相關的一個協(xié)會。李然很快從協(xié)會辭職,重新參加公務員資格考試,再度躋身公務員行列,進入國務院的另一個部委,從最底層的科員干起,沿著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逐級而上。2008年他成為所在部門一位副部長的秘書。5年,從處長又回到了正處級,走了一個U形軌跡。
小人物的選擇和被選擇給大時代作出了貢獻和犧牲,大時代同時也為小人物提供了全新的機會和位置。
部長去哪了?
部長們在改革中扮演著特殊角色:一方面是“被改革者”,同時也是改革的執(zhí)行者。當告別的時刻來臨,個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在1993年撤銷的7個部委中,能源部、航空航天工業(yè)部、物資部都是組建剛滿5年的“新部委”,三位部長也是因此從國家計委、國家經(jīng)委調入的。
其中,最為資深的是物資部部長柳隨年。他在1980年代中期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1988年組建物資部之前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一篇博文透露,據(jù)《中國物資報》干部回憶,在接受物資部任命之前,柳隨年還可以另有選擇,但他最終受命組建新的物資部。
到1992年7月,有關國務院機關精簡的消息已經(jīng)傳出,物資部能不能保住、會不會被精簡掉,成了廣為關注的話題。
根據(jù)這名干部的講述,按照柳隨年的想法,他希望物資部保留,但不再是傳統(tǒng)模式,而是作為物流現(xiàn)代化的組織協(xié)調機構,是肩負起與國際接軌新職能的指揮中樞。
為了反映物資部的這種新型職能,柳隨年在1992年8月決定拍攝一部電視片,由上述這名干部擔任編劇和導演。此前這位部長曾經(jīng)組織過類似工作,但“原攝制組主創(chuàng)人員未能準確領會他的意圖”。
這部名為《國脈》的電視片完成后,他拿走了60多套錄像帶,“說要送給國務院各個部委的領導,讓他們都了解一下物流現(xiàn)代化是怎么回事,支持物資部的工作”。
1993年全國兩會之后,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臺,物資部與商業(yè)部均被撤銷,在原有基礎之上合并組建國內貿易部。時年64歲的柳隨年進入全國人大,任財經(jīng)委員會主任。
這一年,與柳隨年一同前往全國人大任職的還有能源部部長黃毅誠。他原來是國家計委副主任,分管能源和運輸。
據(jù)黃毅誠回憶,國家能源部是在煤炭部、石油部、核工業(yè)部和水利電力部撤銷的基礎上組建的,在考慮人事問題時,石油、核工業(yè)都成立了大型國企,得以安置原部級領導。電力系統(tǒng)不再有全國性的機構,由原水電部分管電力、水利的兩位副部長史大楨和陸佑楣任能源部副部長。
煤炭方面雖然成立了正部級的中國統(tǒng)配煤炭總公司,但考慮到煤炭是重要的能源部門,由原煤炭部常務副部長胡富國任能源部副部長。他自1990年起,也擔任中國統(tǒng)配煤炭總公司總經(jīng)理、黨組書記。
在能源部撤銷前的1992年夏天,胡富國前往山西任省長,后任省委書記。史大楨成為新成立的電力部部長,陸佑楣赴三峽工程總公司任總經(jīng)理。在黃毅誠看來,當一個部委被撤銷時,年齡和工作能力是考慮其干部安置的主要因素。
在這次改革中,機械電子工業(yè)部分解成機械工業(yè)部和電子工業(yè)部。原機械電子工業(yè)部部長何光遠任機械工業(yè)部部長,副部長胡啟立出任電子工業(yè)部部長。
事實上,雖然機構改革方案一般在全國兩會前一年確定,但其人事布局很多在之前兩三年就已展開。因此,許多部委撤銷時,其部長已經(jīng)超過65歲。這樣安排的原因也許是為了減少安置正部級干部的難度。
這樣,回顧1993年的這次改革,一共有4位部長退出一線前往全國人大。他們中的三位在5年前擔任這些新組建部委領導的時候就已經(jīng)超過60歲。
改革的轉折
在1998年的另外一些改革中,地質礦產(chǎn)部與國家土地管理局等共同組建國土資源部,地礦部部長宋瑞祥前往剛剛升格為正部級的國家環(huán)??偩?,以正部長身份出任副局長。他后來擔任中國地震局局長。
地礦部副部長蔣承菘、壽嘉華均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另一位副部長陳洲其則籌建新的石油公司。林業(yè)部部長陳耀邦出任農(nóng)業(yè)部部長,54歲的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孫家正出任文化部部長。
在這兩個改為國家局的部委中,副部長們除了在新組建部委任職,就是以副部級擔任副部級國家局的副局長。如林業(yè)部副部長李育材就任國家林業(yè)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勞動部部長李伯勇時年66歲,赴全國人大。53歲的勞動部副部長張左己出任新組建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電子工業(yè)部、郵電部合并組建信息產(chǎn)業(yè)部。61歲的郵電部部長吳基傳任信息產(chǎn)業(yè)部部長,電子工業(yè)部部長胡啟立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國家體委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原國防科工委改組為總裝備部,另成立了一個屬政府部門序列的國防科工委。
國務院經(jīng)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務院的高層次議事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主任,不再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時任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同時也是國務委員。已經(jīng)擔任體改委副主任的張皓若等則進入全國人大。
199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機構變動最大、人員精簡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9個改成國家局的工業(yè)部委在2000年底全部撤銷。
這樣,國務院組成部門歷史性的減少到29個。此后,再沒有出現(xiàn)這樣大規(guī)模裁撤國務院部委的情況。
機構改革“三定”中的定編制此后也不再是第一焦點所在,定職權成為改革的核心問題。重新組合、劃定權力的“大部制”改革拉開大幕。
最后的人事部
2003年,曾經(jīng)吸納了數(shù)個工業(yè)部委的國家經(jīng)貿委也被撤銷,與對外貿易經(jīng)濟合作部合并組建新的商務部。
國家經(jīng)貿委主任李榮融出任新組建的國資委主任,64歲的外經(jīng)貿部部長石廣生前往全國人大。同年進入全國人大的還有經(jīng)貿委副主任蔣黔貴等副部級干部。
55歲的經(jīng)貿委副主任謝旭人任稅務總局局長,58歲的外經(jīng)貿部副部長呂福源則擔任新組建的商務部第一任部長。
在2008年的第六次機構改革中,國防科工委改為國防科工局。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先是擔任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3年后赴河北省任代省長、黨組書記。
一直在人事改革和機構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事部也成為了“改革對象”,它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合并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此外,信息產(chǎn)業(yè)部、交通部、建設部等雖然重組為新部委,但基本框架未變。
20年機構改革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部長離休,其中多位是提前退出一線。另外三分之一仍然以“一把手”的身份履任新職。還有一些部長們,“降格”到新的部門或以副職開始新的從政生涯。
按照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目標,還有2018年一次機構改革的時間窗口。
● 摘編自搜狐網(wǎng)、2013年第11期《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