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舉行閉幕會,大會閉幕后,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圖為人民日報、人民網(wǎng)記者提問。翁奇羽 攝
在我跑全國兩會的那幾年里,每年最想干的事兒之一,就是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提個問題。
每次記者會都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其地板與主席臺之間是由斜坡連接的,這被戲稱為總理的“上坡路”,它在中文語境中有“上升”的意思,亦有要努力“爬坡”的味道。每屆的總理都要走著“上坡路”,接受各方媒體的提問。
曾有一次我認為距離提問已經(jīng)很近了,我不斷用短信把自己所處的位置發(fā)給在總理旁負責(zé)點名的官員(后來他告訴我,當時收到了很多類似短信)。眼看記者招待會就要結(jié)束,總理溫家寶突然說:“大家要不餓的話,我愿意再回答一個。”
我熱切的目光投向臺上的人大新聞局局長——然后總理說:“我希望最后一個問題給外國記者?!焙冒?,最后獲得機會的是美聯(lián)社記者。
還有一年,負責(zé)點名的官員看起來確實已經(jīng)指向我,當我就要“在全國人民面前”淡定地站起來時,發(fā)現(xiàn)其實人家指的是我身后的《人民日報》記者。估計當時我臉色很難看,因為會后有千里之外的朋友用電話告訴我,電視直播了我“很不耐煩的表情”。
實際上,作為市場化媒體,能參加總理記者招待會已是少數(shù),提問機會則幾無可能。簡單統(tǒng)計下就知道:以總理溫家寶過去10年間的記者招待會為例,一場招待會下來,一般有13個問題,其中外國媒體拿走一半,港澳臺媒體拿走20%,大陸媒體只有30%的機會。
然后,中央電視臺每次都有,剩下獲得提問機會多的,依次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偶爾還有《中國日報》、《經(jīng)濟日報》、《農(nóng)民日報》等,但都是中央媒體。
雖然如此,但每年很多同行還是一早就到人民大會堂東門外排隊,夸張的甚至4點半就會到。不過到會場后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跑得多快排得多早,前兩排的座位還是被一些中央媒體提前一天就貼條占據(jù)了。
有經(jīng)驗的老記者會干脆放棄中心區(qū),獨占左側(cè)邊角位置,因為會后總理一般會從這離場,可以方便去握手;中心區(qū)左右兩邊的一豎排位置也是搶占點,因為電視直播時,鏡頭習(xí)慣在這個地方掃過——搶不到提問,總可以露個臉吧?
很少有提問者會瀟灑地背誦問題,大多數(shù)都是念寫在筆記本上的問題,因為再老練的記者也有緊張的時候,尤其是現(xiàn)場照相機閃光一片,起身忘詞的幾率太大。記得有一年《人民日報》的老記者提問時就是如此:一陣尷尬沉默之后,他拿出筆記本,嘩嘩地翻頁找問題——以國家的名義保證,我提這段,肯定不是因為《人民日報》“搶”過我的提問機會。
記者會開到最后,這邊發(fā)言人剛要說結(jié)束,記者們就已準備奔到前方跟總理握手。負責(zé)安全的中南海保鏢們此時最頭疼——既要讓總理能握到記者們的手,又不能讓記者擠到總理——反正我就被警衛(wèi)局的小伙子們拎開過。
還有同行好奇地走過去看總理面前的桌子上擺什么,其實不過一杯茶、兩支鉛筆、10余張用來記錄的紙張和一塊濕巾,有人干脆把總理在臺上用過的濕巾拿走了。
這樣的橋段持續(xù)升溫——2013年3月17日,新任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會見中外記者并答問。會見結(jié)束后,一位記者把李克強總理座位前的瓶裝水塞到了自己的包里,留作紀念。許多同行紛紛仿效,把這種未貼有明顯標識的瓶裝水“拿”走了。
繼續(xù)回到我自己。雖然知道不可能向總理提問,但每年我都會準備幾個問題,因為一個記者雖不能期望奇跡,但當其來臨時,絕不能沒有準備。當然奇跡終未發(fā)生,我只是留下了一年又一年的招待會請柬。
這事兒最后終于有了突破,2012年的時候,同為市場化媒體的《財經(jīng)》雜志獲得了提問機會。雖然事后有人說為什么問得不溫不火,但我知道這個史無前例的提問,還是意味著某些改變。
我期望出現(xiàn)更多的“奇跡”。
● 摘自2013年第4期《壹讀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