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小編忝陪末座充任某網站軍事版塊“斑竹”,放眼望去,鐵血、強國、華聲等等尚武的軍事“壇子”里,灌水、歪歪得最多的話題無非兩個:一是林總(林彪)PK粟總(粟裕),哪個更牛比?二是當年共軍打國軍,哪個得的“外援”多?
如果說林總和粟總的戰(zhàn)爭藝術各有千秋,伯仲之間,那么后者的得失多寡,還真是一段公案,值得細說分明。
美援在內戰(zhàn)中幫了蔣介石多大忙?
1945年日軍投降后,美國為了讓蔣介石掌控中國,以對付蘇聯(lián),一直采取三大措施全力幫助蔣介石:
一、幫蔣介石接受日軍投降。為此美國采取了三大措施——
1、日本剛投降,杜魯門便馬上發(fā)布了“第一號總命令”,命令所有在中國的日、偽軍只向蔣或蔣的代表交出陣地和武器。并以日偽軍“作為衛(wèi)戍部隊”,抵抗八路軍新四軍受降。據目睹了華北受降日軍狀況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報道:“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國民黨、以前的偽軍以及日軍形成了一個非常罕見、極端奇怪的聯(lián)盟,共同守衛(wèi)這些鐵路,以防共產黨游擊隊的進攻。”
2、派遣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華北關鍵地區(qū)登陸,“控制中國戰(zhàn)場的關鍵港口和交通樞紐”,并宣布美軍所控制的地區(qū)和所受降的部隊只能交給國民政府。近六萬名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就這樣被迅速調到華北,在塘沽、煙臺、青島登陸,替蔣介石占領了京津唐等重鎮(zhèn)以及華北主要鐵路、港口和機場。1945年底駐華美軍最多時達到11.3萬。據一位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在信里抱怨說:“在去華北途中,我們被告知是去協(xié)助解除這個地區(qū)的日軍武裝的……換句話說,我們呆在這兒是為了保護蔣將軍的利益,以防可能爆發(fā)的共產黨造反。我們在這兒做的,都是為了壓服共產黨人?!?/p>
3、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給魏德邁下達命令:“……你當幫助中國中央政府將軍隊迅速運送到中國的關鍵地區(qū)。你還可以在正常職權范圍內,給予中國軍隊其他援助?!钡?946年7月美軍共幫助國民黨政府運送軍隊50余萬人。在美軍幫助下,國軍得以接受120萬日軍中的絕大部分的投降,并繳獲其裝備和物資儲備。
二、幫蔣介石裝備大量軍隊。根據魏德邁1944年11月提出的整軍計劃,美國同意幫助國民政府訓練和裝備39個師,到日軍投降時,實際已裝備了20個師。
在以抗戰(zhàn)名義裝備的39個師國軍中,除孫立人的新1軍、廖耀湘的新6軍等16個師參加過對日軍的緬北戰(zhàn)役之外,其余23個師的部隊裝備好之后幾乎未與日軍交火,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后,這些部隊全部就投入了內戰(zhàn)(主要是東北戰(zhàn)場)。后來裝備的軍隊則更是直接為內戰(zhàn)而準備的。
那么經過整訓的軍隊裝備如何呢?據廖耀湘介紹:“美械裝備的師,全師有沖鋒槍約一千零八十枝,卡賓槍約五百四十枝,步槍約四千五百枝(新一軍、新六軍每師有步槍七千余枝),重機槍七十二挺,輕機槍約二百七十余挺,六零迫擊炮約一百七十門,八一迫擊炮約三十六門,山炮十二門。此外尚有軍屬榴彈炮(105毫米)十二門和軍師工兵和通信器材等等?!边@樣的裝備的確非其他國軍所能比擬,更不要說整體裝備更差的中共軍隊了。據估算,戰(zhàn)后美國向國民政府提供了至少30多億美元的“救濟”、售讓、贈予等物資援助。
但是,盡管美國的援助規(guī)模非常龐大,但畢竟美國在東亞的利益是其首先要考慮的,一旦蔣介石有違背美國東亞利益的舉動,那么美援便會成為“懲戒”蔣介石的工具。
美國這種“利益為上”的援助在戰(zhàn)爭初期著實讓蔣介石獲利不少,但也讓蔣在內戰(zhàn)中后期吃了不少苦頭。
1945年底,國共關系愈發(fā)緊張,美國的態(tài)度是既要親蘇的中共在中國做大,又要避免因為支持蔣介石而卷入中國內戰(zhàn),因此,調停國共關系實現(xiàn)中國和平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于是,美國政府派遣馬歇爾來華促和。
為了向蔣介石施加壓力,馬歇爾決定對國民黨政府暫時實行武器彈藥禁運以示懲戒。1946年8月18日,杜魯門發(fā)布了軍火禁運的行政命令,宣布停止向中國政府提供可能與內戰(zhàn)有關的部分貨品,不再給中國政府發(fā)放出口作戰(zhàn)物資的出口許可證。
美國武器禁運給國軍造成了多大影響呢?
由于國民黨軍隊持續(xù)、大規(guī)模的軍事進攻消耗了大量的軍火,使得其及時地補給軍火變得愈加迫切,蔣介石的特勤總管黃仁霖在回憶錄中說:“由于美國禁運軍火,我們立即發(fā)現(xiàn)我們由美國顧問用新式裝備所訓練出來的新兵,因為他們的軍火消耗無法補充,無怪乎有若干師軍隊,就因為沒有軍火可資抵抗,而不得不投降?!?/p>
最為致命的是,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是美式裝備,零件不能從其他國家購得,因此,禁運實施后,一旦庫存的美式軍火和庫存零配件告罄,美式裝備的精銳師就等于被繳械了一半,美式裝備的優(yōu)勢反而成了劣勢。比如據新六軍長廖耀湘告訴魏德邁:“新六軍在東北消耗很大,又不能整體補充,完全被拖垮了;在槍彈方面,自動武器大都消磨太厲害,沖鋒槍有好多已不能連發(fā),自動武器和迫擊炮沒有充足的彈藥補給,尤以炮彈奇缺;在運輸工具方面,汽車和其他特種車輛,都已到報廢年齡;在士氣上,新六軍戰(zhàn)斗力趕不上當年的1/3,官兵素質減低,士氣戰(zhàn)志都低。”
由此可見,禁運雖不至于說直接導致了國民黨軍隊的慘敗,但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國軍的作戰(zhàn)能力和士氣受挫。
此外,1948年后美國對蔣失去信心,對華援助開始推三阻四,此后雖然美國仍大力援助蔣介石,但是卻無法扭轉國軍的頹敗之勢,其援助也大多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就拿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獲得的最后一筆大額援助——1948年《援華法案》的4.36億美元來說,國民政府用1.25億美元的贈款向美國軍方及軍火企業(yè)購買了大量的軍事物資。但在1948年戰(zhàn)事正酣的時候,這批軍用物資卻很少能運到中國,1948年9月29日蔣介石還特地命令顧維鈞將密電轉交給杜魯門總統(tǒng),呼吁杜魯門推動這項特別軍援物質的采辦,密電措辭非常迫切。但即便如此,直到1949年4月1日,仍有三分之一的軍事物資尚未交付。
綜上,“美援”并非一直都是蔣介石的保護神,有些時候反而成為讓他吃盡苦頭的緊箍咒。
解放戰(zhàn)爭中蘇聯(lián)交給中共多少武器?
1945年蘇軍占領東北時,抗聯(lián)也隨蘇軍直接進駐東北,幾乎在同一時刻,毛澤東命令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冀熱遼軍區(qū)中共部隊迅速奔赴東北進行接收。各個部隊接收到武器的情況,有據可查的如下:
跟隨蘇軍回國的東北抗聯(lián)在長春站接收了日本的一個軍火庫,并在各地收繳搜羅各種武器,“截至1945年10月15日,抗聯(lián)人員在各地收繳和搜查日偽武器計有:步槍近6萬支,輕機槍9千余挺,重機槍8百余挺,擲彈筒5百多個,迫擊炮20余門,山炮和野炮5門,彈藥1200余萬發(fā)?!?/p>
冀熱遼軍區(qū)周家美部500余人進駐錦州,在蘇軍協(xié)助下解除了錦州偽滿軍隊一個旅5000余人的武裝,并從日偽軍火庫中獲取武器,共得火炮近80門,輕重機槍690余挺,步槍13200余支,手槍350余支,炮彈100余箱,子彈1000多萬發(fā)。
1945年9月中旬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隨蘇軍接管沈陽,據其回憶:“蘇軍曾一度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交給我軍看守(后來又收回)……干部戰(zhàn)士不顧疲勞,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20000余支,輕重機關槍1000挺,20多萬發(fā)子彈,還有155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這些武器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為當時的擴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還將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后續(xù)部隊和原抗日聯(lián)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qū)部隊?!?/p>
1945年9月下旬前后,蘇軍為避免因公開支持中共進入東北被國民政府和美國指責為違反中蘇條約,因此將已經交予中共的多數(shù)工廠、武器庫和部分政權重新收回,并勸說中共武裝退出城外。在此背景下,9月21日,彭真電告中央:“現(xiàn)在在我看守下較可靠的軍械庫只有七五山炮11門、迫擊炮70門、六五子彈500萬發(fā)。”9月30日,彭真卻又電告中共中央稱:“用各種方法得槍萬余支?!?1日他再度電告中央說:“發(fā)現(xiàn)新的武器庫,搜得山炮80門,迫擊炮100余門,子彈稍多?!?/p>
1945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間,基于反對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的戰(zhàn)略考慮,蘇軍開始受命積極支持中共占據東北。10月4日,蘇方通知中共東北局,決心從軍事上援助中共。之后已知中共方面所得到的武器就有三批,其中步槍約10萬支,輕重機槍約3400挺,擲彈筒約500個,大炮100余門,各種彈藥將近2000萬發(fā)。
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fā)炮彈可交我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趕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廠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
1945年11月5日、6日,東北局向中共中央報告稱:“已將從蘇軍處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約1.2萬支步槍和300挺機槍運往急需武器的熱河地區(qū),以裝備那里新到的徒手部隊。而在沈陽一線,連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內,共取得步槍11萬支,機槍約4000挺,各種口徑炮一批。阜新一帶還有武器,但數(shù)目不詳,沈陽蘇軍已同意代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運輸機6架,火車兩列。在哈爾濱,則得到2.4萬支步槍,數(shù)百機槍及部分炮?!?/p>
蘇聯(lián)撤軍時,蘇聯(lián)為了幫助民主聯(lián)軍鞏固其在東北的地位,向中共移交了大量武器彈藥。高崗1946年4月20日從哈爾濱電告東北局和中共中央:蘇軍已確定25日撤完,今送兩輛裝甲車及一部武器?!敖簧嫠褪f步槍、一萬輕重機槍、一千門炮?!?/p>
1947年10月,當時在東北擔任軍工部長的何長工得知蘇軍在中蘇邊境的滿洲里倉庫里存放著一大批日本武器,準備運回蘇聯(lián)去煉鋼,便去與管倉庫的蘇軍上校卡瓦洛夫談判,后蘇軍同意移交這批武器。這批武器有多少呢?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兩個山炮營。”
據當年在朝鮮辦事處工作的丁雪松等回憶,蘇軍占領的朝鮮向中共運送的軍用物資有:“1946到1948年,朝鮮方面支援了我們兩千多車皮日本侵略軍留下的作戰(zhàn)物資……這些物資在戰(zhàn)爭中都是非常寶貴的,從南浦裝船經大連轉運山東,對支援山東以至華東解放戰(zhàn)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p>
從上述最保守的情況我們可知,扣除有可能重復統(tǒng)計的情況,東北解放軍最少獲得了槍支30萬,輕重機槍2萬挺,擲彈筒1000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最少1500門。
此外,解放軍進入東北后,東北軍區(qū)后勤部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yè)部,主要負責從蘇軍手里接收沈陽地區(qū)大東區(qū)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
正是有了這些工業(yè)基礎,中共后來才能在北滿的軍工生產基地生產戰(zhàn)爭所需的大量彈藥。
同時,處于蘇軍控制下的大連簡直就成了解放軍部隊的后方基地,國民黨部隊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共部隊倒是進出自由。據統(tǒng)計,在解放戰(zhàn)爭3年中,中共旅大黨組織在蘇軍的暗中幫助下,往前線輸送兵員3萬余人,做軍鞋236萬余雙,做軍服300萬套,還提供了大批藥品和醫(yī)療設備,連續(xù)分批組織醫(yī)療隊上前線。僅一“建新公司”就生產炮彈50余萬發(fā)、引信80余萬枚、彈體中碳鋼3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以及其它軍工產品。當時,旅大地區(qū)名義上是蘇聯(lián)海軍基地,實際已成為解放戰(zhàn)爭的物資供應基地、軍工生產基地、兵員基地、軍事轉運站和可靠的后方根據地。
難怪粟裕當年評價建新公司的軍工生產時說:“華東地區(qū)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 摘自騰訊網、鐵血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