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們曾長時間仰望天空思索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特質,然而答案卻在他們的盤子里: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會烹調,哪怕是煮一個雞蛋。確實,也沒有比吃和食物更親民的話題了。每次開選題會,大家為選題爭論不已或者靜默不語的時候,用來一統(tǒng)江湖或帶動氣氛的話題永遠有一個:美食。
一說到美食,從校園實習記者到編輯,從大學食堂各色窗口到各位家鄉(xiāng)特色小吃,從東北酸菜白肉的秘方到淮南豆腐為什么那么好吃,直說得群情激昂,繪聲繪色,若沒有人跳出來打住,恐怕這選題會就會以談吃會收場。于是在半年前,我們就決定,要認真而全面地做一個關于美食的話題。
怎么做呢?這也是我思考了大半年的問題。社會學、歷史、人類學可以就食品、味道和烹飪進行充滿智慧的介紹,告訴我們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例如,你告訴我你從哪里來,我就能說出你吃什么;告訴我你吃些什么,我就能說出你是怎樣的人。而哲學家則拿著叉子俯身在他的盤子里尋找更深層的東西,法國南特大學哲學系主任Pascal Taranto研究美食哲學多年,2012年10月底在北京法語聯(lián)盟做的講座里,他按人們對美食的態(tài)度將人群分成四種:饕餮,吃貨,美食愛好者和美食家。饕餮就是那種沒有任何底線,見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都一個味兒的人。吃貨是那種執(zhí)著于某種熟悉的味道而不知變通的人,無論到哪里旅行,每到一地必找中餐館,或者身背方便面榨菜的中國人,或者不管到什么地方就直奔麥當勞點可樂漢堡的美國人都可歸為此類。美食愛好者就不一樣啦,他們有著更開放的心胸,喜歡接受不同的口味,更喜歡自己動手做食物,甚至干脆自己動手種食材。而美食家們呢,他們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瀟灑,因為他們主要負責說出食物的味道,為了保持味蕾敏銳,平時吃得很少,而且經(jīng)常為了區(qū)分某些味道的細微差別而費心勞神。Pascal Taranto認為,美食愛好者是世界美食文化的重要支撐人群,這個人群的數(shù)量亟待增加,也期待更多的吃貨們能加入到美食愛好者的行列中來。
聽完這個講座之后,我便決定,我們談吃,要純粹地談,不用像時尚雜志那樣搜羅了大批名人來炫美食之旅,關于食物本身,卻除了一句“好吃!”再沒別的了。只有自己動手學做菜,才會對食材、方法有別樣體會,更何況,動手學做菜,并不僅僅是一個做菜的過程,跟誰學,學什么,怎么學,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最后出來的菜,碗底全是你和他/她的故事。
我們還要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地談,從那些設備齊全器具锃亮的大廚房里端出來的未必是一道打動人心的菜,而街邊一塊五一個的老胡灌餅就有可能讓你吃得淚流滿面。對,打動人心,要得就是這個?!兑煌腙柎好妗返墓适率谴騽尤诵牡模柎好娴墓适掳l(fā)生之地,卻不一定就在面館里。
對異地求學的學子來說,思鄉(xiāng)之情最直白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想念家鄉(xiāng)菜的味道,而家鄉(xiāng)菜,更多則來自家里的廚房。說到廚房,這是一個純粹私人的領地,恰如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家的廚房,大師傅永遠只有一個。不管旁邊負責切菜打荷的人下載了多么先進的做菜軟件,若是對掌權者指指點點,永遠會有被驅逐出廚房的危險。所以就有了“我要做菜”的雄心與“你干嗎要學這個”的質疑。本期,編輯部的編輯們和校園記者一起上陣,一陣交鋒過后,老爸的手打魚丸,媽媽的盆兒碰,奶奶的南瓜醬,七大姑八大姨的炸醬面,紛紛上場。大家邊學邊感慨:“要不是這個選題,我竟然不知道老媽還會做盆兒碰這么個近乎絕跡的老北京吃食!”“老爸的手打魚丸因為費時費力,如果不專門學一次,到我這代,還真要成為絕響了?!备腥さ氖?,有時候,你并不能學成一樣菜,因為你和老爸老媽之間總有那么不能妥協(xié)的一兩個步驟。所以,所謂天下找不出兩盤味道一樣的菜,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幾乎成了真理。因為做菜的時間、地點、食材變化,心情不同,你吃到的永遠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為自己喜歡的人做菜,那個人吃了,必然能感受到美味。不管你為的那個人,是你的同學、朋友、親人、愛人、學生,還是匆匆過客。正因為有了這份心,80后、90后們甚至都不用專門找人學做菜,方便快捷的各種下廚房軟件是他們的最愛,也正因此,市面各種流行的靠譜的做菜軟件,甚至不太靠譜的食物打印機之類的狂想,應運而生。
這次關于學做菜的對象里,我特意加入了大學老師與食堂大師傅們。因為在大學,我們有時候只看到老師們“上得了講臺”的那一面,這回要好好傾聽他們“下得了廚房”的這一面,同樣,那些站在食堂各號窗口后面的大師傅,我們只看到他們“抖勺功夫了得”的那一面,從未認真傾聽過他們生活與際遇的這一面。一碗芋頭湯,一份石鍋拌飯,最知曉人生的酸甜苦辣。
非常幸運的是,正在我為這么一組碗底美食的選題,有什么樣的圖片可以鎮(zhèn)場提氣的時候,恰好在今日美術館看了《李津·今日·盛宴》 個展,十幾米的長卷,通篇全是關于食物的主題,天津美術學院李津老師畫筆下的紅燒魚和臘肉們,真真是充滿煙火氣的,它真實生動得讓人有立刻下箸的沖動,又仿佛看到食材背后各個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個畫展,恰恰是李老師游歷西方各國邊走邊吃的創(chuàng)作,關于食物,關于吃,關于藝術,關于人生,李老師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只要是你真心喜歡的,就是好的。
2013年春節(jié)將至,同學們回家也不妨一改往年坐享其成的習慣,動手跟身邊的親朋好友學做一道菜,聽一個人生故事,不僅長手藝,也長見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