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所高校的教授朋友就小學教材中的一個問題與我進行了下面的交流。
他問我:“你認為‘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我回憶了一下教參,答道:“大概是園主人愛惜青苔,怕青苔被別人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也沒人來開。”
他笑著搖搖頭說:“我兒子的老師也是這樣教的,當時把我嚇了一跳?!畱z’的對象竟然是青苔,這不是完全曲解了詩句的意思嗎?放到講究環(huán)保的今天,這更是一個大笑話。你們小學教參這樣講解是毫無道理的,并且完全破壞了詩的意境,簡直有點誤人子弟。”
“?。槭裁催@么說?”我驚訝極了。
于是,教授從詩的作者葉紹翁說起,談到了當時的一種鞋,叫“謝公屐”,然后再從“蒼苔”一詞進行分析,聯(lián)系“江湖詩派”寄情山水的特點,認定“應憐”一詞,應該是詩人對園主說的,“憐”的對象應該是“我”。詩人遠道而來,已經(jīng)在園外站了很久,所以才說:“你應該憐惜我搶著探春的興致來到你這久無人造訪的花園,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也沒人來開?!?/p>
聽到這里,我不禁汗顏,深感自己知識淺薄,竟毫無反駁之力,只覺得自己迫切需要學習和閱讀。俗話說,厚積才能薄發(fā)。我們做教師的,只有深入才能淺出,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教得準確,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磥?,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不能再盲目地迷信教參、照搬教參了,一定要深入地解讀文本,考究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者的身份特點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材料,之后,才能從容地設計我們的教學,進而打造出有深度和廣度的語文課堂。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