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性視角相關的諸多問題在當代藝術的大環(huán)境中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抽取社會信息樣本并反映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對于藝術家來說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對于社會信息樣本原初功能的使用、變形或刻意消除等,是許多當代藝術家用來表達自我觀念的語言方式之一。從公共空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材料,通過觀念的過濾后將其綜合呈現(xiàn)為一件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作品,也是藝術家所建立的一種對于公共空間的觀看與回應方式。
加布里爾·庫里(Garbiel Kuri,1970年出生)就是一位從社會公共空間中提取信息樣本,并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從而對自己所關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問題做出回應的墨西哥藝術家。最近幾年加布里爾·庫里參加了大量的國際性展覽,如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2011年)、第5屆柏林雙年展等。他對公共性問題持續(xù)探討的藝術語言,也得到了當代藝術界的關注與認可。加布里爾·庫里的創(chuàng)作類別包含裝置、雕塑、拼貼畫、攝影等門類,而他使用的材料通常來自于工業(yè)化的批量產品以及被扔掉的廢棄物品(如塑料袋、各類憑證、報紙等),以及水泥和大理石等日常建筑材料。加布里爾·庫里在作品中嘗試抹去這些事物原有的生產動機,并在保留著物質原有的指向性功能的同時,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以貨幣流通為本質的當代消費文化的情景之中,并借此來探討全球經濟一體化對于公眾日常生活的改變,及文化信息與能量的變異等問題。同時,他又以自己的個人經歷為原點,將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簡化進對于廢棄之物的把玩與重組中,他依靠對于材料原初語義的扭曲和錯覺,來創(chuàng)造一種看似不協(xié)調的邏輯語境,將熟悉的物質轉化成各種奇怪的、對于我們觀察周圍世界習慣性思維的挑戰(zhàn)。
在加布里爾·庫里的作品中,最常見到的主題和材料就是他對于生活中“剩余”之物價值的重新過濾與認定,他甚至被稱為“獨特的數據會計師”和“詩意的廢棄物藝術家”等??v觀近幾年加布里爾·庫里的代表性展覽,如2007年的“空間規(guī)定客體也規(guī)定空間(SPACE MADE TO MEASURE OBJECT,MADE TO MEASURE SPACE)”個展、2011年的“沒有人需要知道你薩博轎車的價格(NOBODAY NEEDS TO KNOW THE PRICE OF YOUR SAAB)”、“事實之后,偶然性之前(BEFORE CONTINGENCY AFTER THE FACT)”個展、2012的“經典的對稱,歷史的數據,主觀的判斷(Classical Symmetry,Historical Data, Subjective Judgement)”展覽等,都非常強調公眾與作品在公共空間中的對應關系,讓觀眾通過由剩余的消費收據、碎罐頭瓶等材料制作的裝置,來體會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經濟、政治、消費和生產等一系列復雜的關系。如在“空間規(guī)定客體也規(guī)定空間(SPACE MADE TO MEASURE OBJECT,MADE TO MEASURE SPACE)”的展覽中名為“計算旅程變?yōu)橛嬎泱w驗(A calculated Journey into a calculated experience)”的作品,藝術家就使用一個廢棄的硬紙箱作為桌面并將其橫穿在兩把椅子上,而隨意擺放在上面的殘羹冷炙和碗碟瓶子等則顯示出一次現(xiàn)代化快餐結束后的雜亂,并隱喻著在消費文化不斷加速的大環(huán)境中,一切光鮮的東西都會成為潛藏在未來的垃圾的事實—塑料的刀叉、吃剩下的漢堡等—購買的行為在消費結束后都陷入到停頓的無用與廢棄中,而被剩下的食品和餐具則是一種無形的“能量”,這些“能量”以自身不完整映射著現(xiàn)代化消費后無用價值的累積,并呈現(xiàn)出藝術家對消費主義資源過剩傾向的思考。而在另一件名為“角落間的澆筑采石場和三隨機物品(Quarry cast between a given corner and three random items)”的作品中,一雙破舊的鞋、一個廢舊鐵盒和一卷膠帶似乎已經與由水泥鑄造出的堅硬石頭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堆當代化石的斷層。那些被現(xiàn)代工業(yè)一再生產出的商品,體現(xiàn)著被商業(yè)原則所規(guī)定的周期概念及自然時間的無效—不論春夏秋冬,只要有充裕的訂單作為支撐,它們的產量都是不變的—不停地被生產、消費后,又被迅速地丟棄,但作為“垃圾”的它們又不會簡單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它們被固執(zhí)地鑲嵌在一些特定的場域內—垃圾場、隱蔽的小巷、廢舊的建筑中—以另一種姿態(tài)介入到消費社會的第二次生命循環(huán)中,而隱藏在這些垃圾背后的消費者,則更需要用這些從前的“商品”來賦予自己的購買行為以確切的存在感。同時,被廢棄的宿命也成為了一種消費行為的必然延續(xù),并在“垃圾”的表象下變成一個個反證著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知識主體:一堆給未來考古提供素材的垃圾化石。
在2011年的“沒有人需要知道你薩博轎車的價格(NOBODAY NEEDS TO KNOW THE PRICE OF YOUR SAAB)”等展覽中,加布里爾·庫里依然使用著為公眾所熟悉的材料和概念—包括個人消費的賬單、報紙和塑料袋等—向觀眾呈現(xiàn)出在日常事務和人際交往的關系網絡中金錢不同的傳遞方式等,并對于消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中數據和時間概念進行了梳理。其中三張高達8到12英尺的掛毯被懸掛在展廳中(作品“三位一體”),每個掛毯上的圖案原型都是來自沃爾瑪超市的購物收據,由工人手工編織在毯子上,并形成一種墨西哥本土工藝與日常消費證據的合體。在這件作品中,加布里爾·庫里提出了對于傳統(tǒng)手工價值的消失與現(xiàn)代化分配方式等的質疑。當傳統(tǒng)被當代的消費數據生硬地改造之后,圖表和數字的量化已經將手工的溫度感降至冰點,而手藝在時間和空間的突變之下,更變成一種對于單純記憶(技藝)存儲的質疑和對比性反思,數據化的呈現(xiàn)方式也是藝術家對于社會信息采樣和思考的一種確鑿的過程。
除了通過將一些日常性的數據和廢棄之物等引入作品,來反映出種種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未曾發(fā)現(xiàn)或注意到的、具有警示性的延伸信息之外,加布里爾·庫里還經常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探討公眾與空間的互動所產生的“共時性”等問題。如在“事實之后,偶然性之前(BEFORE CONTINGENCY AFTER THE FACT)”個展中,加布里爾·庫里就使用了一種與身體相關的空間架構來探討此問題。展覽的空間跨越了SLG畫廊的主要空間、畫廊內的藝術家工作室和院落里的后花園,藝術家通過與畫廊周圍居民的互動,將自己關于居住空間和藝術援助的想法融入三個不同功能的空間中。展覽中的一些體積碩大的“硬”雕塑,是由一些被裝飾成具有金屬外觀的軟性材料所制成的,它們分別代表了一些不確切的統(tǒng)計數字、數據圖表和日常語言片段等。這些雕塑在展廳中按數字或語言所提供的線索排成序列,它們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細微差異,體現(xiàn)出一種彼此共生又相互消解的、矛盾的空間關系。而當觀眾穿梭其間,并將類似的雕塑形態(tài)與完全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進行比對時,卻發(fā)現(xiàn)符號的功利性與抽象性已成為了代表著現(xiàn)代性空間結構的主要庇護所,而那些真實物理空間的含義在此卻顯得十分不明確了。這種基于觀眾與空間之間產生的對話,將不同個體對于“空間結構”的體驗納入到共同的材料錯覺中,并在不同的空間中共時性地呈現(xiàn)出商業(yè)數據的單調與乏味,而潛藏在其背后的社會規(guī)則則是每個公眾每日所必須要面對的日常性事實。
從表面上看加布里爾·庫里的作品在多數時候都呈現(xiàn)出一種平靜的氣質,但隱藏在這種平靜之下的卻是他一貫尖銳的政治和社會性立場,在他的展覽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話題就是對于“過?!眴栴}的討論。加布里爾·庫里通過持續(xù)的消費調查、利用日常廢物和廉價材料的轉換等,來質疑生產過剩、消費膨脹和迅速浪費等典型的晚期資本主義癥結所在。加布里爾·庫里說:“我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并不是指向無形虛幻的藝術對象的,對于現(xiàn)實大幅度的變形和捏造其實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溝通的方式,它們最終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過?!颉嘤唷谋碚?。我認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物和數據等是隱喻現(xiàn)代社會最好的行為對象,它們更接近當代社會中多重空間的概念—建立在快捷的消費觀念之中,卻隨時可能會被拋棄,像一個過時的網絡論壇或某個虛擬的社交平臺,而它們在彼此間建立起的聯(lián)系卻往往超出了藝術家最初的預設,并在互為表里的空間敘述中呈現(xiàn)出或矛盾或調和的狀態(tài)—在被普遍認可的消費模式與制度的統(tǒng)攝之下,我想‘剩余’的價值才是能夠反映出這個世界最真實一面的殘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