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個回憶之年。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各種懷念,風(fēng)起云涌。圍繞“那些年”,有好多東西值得回憶。比如書,比如電影,比如老物件。所以有了這本《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書》。
那些年,我們都有讀過的書。在無書可讀的年代里,我們曾如饑似渴。如今有書可讀,而且書越來越多,我們反倒不怎么讀了。正如在禁欲的年代,愛情青澀但美好,到了這個開放的年代,我們卻怎么都愛不起來了。于是,不如懷念。就像懷念初戀一樣,懷念那些年,我們與一本書的相遇,和相戀。
此生未完成,總有一本書或深或淺地刻在我們的記憶里。這本書里的作者,他們用自己的閱讀體驗(yàn),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在這個不怎么讀書的年代,對那些曾經(jīng)廣泛影響了一個時代、承載了讀書人青春與夢想的書,進(jìn)行了一次盛大的回憶。這種記憶里裝的不是知識,而是情緒—對于過去、對于讀書、對于青春的美好情緒。
在這個書評泛濫的年代,大多數(shù)書評,都如叔本華所說,不過是書評作者“與作者和出版者結(jié)盟,助其搶奪讀者的時間和金錢”。我們找不到“誠實(shí)、可靠的,無法被賄賂收買,兼?zhèn)湎∮械闹R和更加稀有的判斷力”的書評執(zhí)筆者,但總能找到“誠實(shí)、可靠”的閱讀記憶。不誠實(shí)的書評是欺騙讀者,不誠實(shí)的記憶,欺騙的是自己。幸運(yùn)的是,這本書的四十多位作者,都很誠實(shí)可靠。
需要說明的是,這四十多位作者的文章在書中的排序,主要是根據(jù)他們“那些年”所讀之書成書或初版(中文版)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的。因?yàn)橛洃浛傄袀€邏輯,時間之河緩緩流淌,我們或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们翼樍鞫?,—嘗透。
編者在約稿函中這樣說過:我們采用您的文章的前提是,讀完您關(guān)于一本書的閱讀記憶,我們能有所觸動,并且假如我們沒讀過您所提到的那本書,也能夠?qū)λa(chǎn)生強(qiáng)烈的閱讀沖動,至于有沒有觸動和沖動,我們絕對不會觸動了裝沒觸動,沖動了裝沒沖動。
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說:我觸動了,也沖動了。在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一種強(qiáng)烈的情緒所感染:閱讀,原來可以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