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軸重鐵路罐車與既有地面裝卸設施的匹配是影響大軸重鐵路罐車開發(fā)的重要問題。本文對典型介質鐵路罐車的裝卸,不同車輛長度、不同編組數鐵路罐車的裝卸等進行分析,從鐵路罐車結構、裝卸設施及裝卸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鐵路罐車 裝卸匹配 裝卸
中圖分類號:U2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b)-0000-00
目前我國鐵路罐車裝卸設施具有如下特點:1、裝卸臺位均按國家有關建筑限界的要求進行建造,每個臺位的間隔按12m設置。2、常壓罐車裝車設施一般為懸臂結構的鶴管和滑道結構的鶴管。鶴管根據具體型號的不同可在軌道方向前后各1~2m的范圍內調整。
近年來,我國開發(fā)的70噸級鐵路罐車長度基本都在12m左右,多數車型罐體直徑在3m左右,受限界限制,大軸重鐵路罐車罐體直徑允許的增大量不是很多。若再提高鐵路罐車的載重能力就需增加罐車長度,罐車長度增加與既有裝卸臺位間隔固定不變的裝卸匹配問題即成為大軸重罐車開發(fā)的重要問題。
1、鐵路罐車裝卸匹配問題分析
1.1、典型介質鐵路罐車裝卸分析
介質密度大小是影響鐵路罐車長度的主要因素, 70噸級鐵路罐車中涉及的大密度介質是濃硫酸,小密度介質是甲醇。下面以載重80噸,棧臺長600m,相鄰臺位間間隔12m(有1m的變化范圍),即有51個裝卸車臺位為例,對濃硫酸罐車、甲醇罐車的車輛長度和其與既有棧臺的匹配情況進行分析。
(1)、載重70噸濃硫酸罐車GS70封頭直徑2.200m,車輛長度12.016m。封頭尺寸保持不變,估算得載重80噸濃硫酸罐車車輛長度13.576m。13.576m濃硫酸車在不同編組數下可裝卸車數量百分比情況具體見表1。
從表2可以看出,15.526 m甲醇罐車在不同編組數下順利裝卸車輛所占百分比不高,最高33.33%,最低10%。
1.2、不同車長、不同編組數鐵路罐車裝卸分析
在對典型密度介質鐵路罐車裝卸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13.3m、13.5 m、13.576m、14 m、14.5 m、15 m、15.5 m、15.656m和18m長罐車分別在不同編組數下的情況進行計算分析。比較發(fā)現,可裝卸車數量所占比例普遍較低,最高40%,最低10%。
2、改進鐵路罐車裝卸匹配問題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大軸重罐車可裝卸百分比數低的問題比較突出,是阻礙大軸重鐵路罐車研發(fā)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提高鐵路罐車與棧臺的匹配,實現順利裝卸建議如下:
2.1、鐵路罐車結構改進
(1)、優(yōu)化罐體直徑與罐體形狀,實現順利裝卸。若裝運介質密度較大,可合理選取罐體直徑與形狀實現順利裝卸。資料顯示,美國載重90多噸的硫酸罐車最大寬度3.175m,車輛長度12.865m。可見,如將現有濃硫酸罐車直徑合理增大,使載重80噸的濃硫酸罐車長度與現有棧臺配合,實現順利裝卸是可行的。
(2)、合理選擇車輛長度,實現利用現有棧臺對物料的裝卸。考慮以6為模數設計新罐車長度,這樣就可與臺位設置間隔為12m的原有棧臺匹配使用,并且不影響新舊車的混編使用。
(3)、使罐體與罐體之間可相互連通。在裝卸時,能與棧臺鶴位配合的車輛直接用鶴管進行裝卸,不能與棧臺鶴位配合的車輛通過與能直接裝卸車輛連通進行間接裝卸。
2.2、地面裝卸設施改進
(1)、對現有地面裝卸裝置及棧橋進行改造。為適應不同車輛長度的車型便于裝卸,可以適當調整鶴管位置的間隔距離或將不同鶴管間隔的裝卸位分別設置。
(2)、采用大鶴管單管快速裝車。用固定大鶴管單管裝車,裝完一輛移動列車。該方法能有效解決鐵路罐車裝卸匹配問題,但相對小鶴管,大鶴管單管裝車需要足夠長的裝車線,占地面積大、投資大、裝車輔助作業(yè)時間長。
2.3、車輛裝卸管理改進
改進裝卸問題還可從管理角度考慮。“單裝料孔+運營管理”即就是給罐車裝設一個裝料孔,然后通過多次調整裝卸位置的方法實現完全裝卸。以車長13m,臺位間隔12m為例,12輛罐車為一個循環(huán)周期, 4輛罐車可以裝卸;8輛不可以裝卸。這樣就要求再動兩次罐車,每次走動距離為四個罐車位,即為52m。實現完全裝卸需要動兩次車。
“雙(多)裝料孔+運營管理”即就是給罐車裝設兩(多)個裝料孔,使裝卸盲區(qū)減少,然后通過調整位置實現完全裝卸。根據車輛具體的使用情況,合理調整管理方式,利用現有設施實現完全裝卸。
3、結束語
鐵路罐車與裝卸設施匹配是影響鐵路罐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受車型、編組數、應用管理及安全、環(huán)保等多種因素影響,綜合性比較強。因而,解決方案應對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不斷提高認識,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 SH/T 3107-2000,石油化工液體物料鐵路裝卸車設施設計規(guī)范[S].
[2] Tom Dalrymple(美).美國鐵路罐車的發(fā)展(續(xù)完)[J].國外鐵道車輛,20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