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教學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有效教學需要課堂諸多環(huán)節(jié)的密切配合,無縫連接。其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而提問則是對話的發(fā)端、引擎,其方式、方法乃至藝術則關乎對話進行的質量,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通過名師課堂對話實錄的分析、研究,探討課堂提問方式方法的途徑,提出改善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 提問 對話 良性互動 氛圍 教學相長
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哲人睿智的言語無不昭示“問題”之于工作、學習乃至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提問”之于課堂教學實際效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思考這一過程,就要有問題意識,有提問的自覺,否則所謂的思考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筆者認為,借鑒名師富有啟發(fā)的課堂問答實錄,舉一反三,融貫于我們的實際課堂教學中,在切磋琢磨中不斷叩開課堂提問、對話的藝術之門。
一、疊床架屋,烘云托月,課堂提問要有“慢藝術”
在新課標理念觀照下的今天,我們追求的是素質教育的本真意義,就應該培養(yǎng)一種平常心態(tài),以避免浮躁與急功近利,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奥囆g”應當成為今天教學的一種哲學與心態(tài)。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小學語文課堂師生對話節(jié)奏中,更是要強調“慢藝術”。
于永正《燕子》教學片斷
師:還有什么問題?
生:什么是趕集?
師:請讀讀全句。
生:(讀)“清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生:我在農村趕過集,就是到市場上去買東西。
師:又去買的,還有去賣的,都叫趕集。請說說趕集或者到農貿市場買東西的情況,再想想趕集和春天的草、葉、花生長和開放有什么相似之處。
生:趕集的人很多,很熱鬧,春天的花、草到處都是,很多,也顯得很熱鬧。
師:古人說:“紅杏枝頭春意鬧”。春天,萬花盛開,確實給人以熱鬧的感覺——趕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嗎?
生:趕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葉不是同時長出來的,花也不是一起開的。
師:同學們,我們就要這樣讀書,要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和自己的經驗、經歷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會理解得比較透徹。
于老師不急不躁引領著學生去讀課文中的句子,當學生理解“趕集”這個詞的意思后,又稍加點撥:“請說說趕集或者到農貿市場買東西的情況,再想想趕集和春天的草、葉、花生長和開放有什么相似之處。”這樣的課堂提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教師巧妙地啟發(fā),智慧地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動腦,留下了思考的痕跡。
我們提問需要“慢”的藝術——慢慢鋪墊。可以把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以若干個小問題串聯(lián)起某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問題的解決在舒緩有度的進程中展開,這種問題“分析”的方法,著眼于“各個擊破”,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興味,破解難題的樂趣,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集中的妙法;教師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主旨的“一以貫之”,課堂節(jié)奏的張弛有度。
二、敞開翅膀,讓思維飛,課堂提問應有好氛圍
自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開創(chuàng)了問答式教學的先河,提問就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成為讀文、理解詞句和說話的最重要手段?!疤K格拉底模式”也往往被教學中人模仿借鑒,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或者說是預設:對話中的蘇格拉底,一個自認無知的哲人,也往往在各種對話中扮演無知的角色,來向對方“討教”,使得對方在全然不知的情形下,通過“詰問”、“求證”不斷接近真相。這對時下教師們的啟示是:一個良好、健康的、“民主”的對話氛圍對于課堂教學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對教師在提問設計上提出了要求,如果因循傳統(tǒng)的提問對答,僅僅只著眼于知識點的灌輸,猶如(下意識的)客觀選擇題,如此將會失去“對話”的原初意義。教師應該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巧妙設計提問,激發(fā)學生“暢所欲言”的發(fā)言氣氛。教師的提問要給學生回答以足夠的思考空間、主觀發(fā)揮的余地。
三、換位思考,打破成規(guī),課堂提問應凸顯新理念
新課程標準倡導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倡導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平等對話,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也要求我們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凸顯語文課程的新理念、新思維。在新課標理念統(tǒng)攝下,要求對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進行審視,需要我們跳出框框想問題,譬如把問題留給學生,然而,如何把有限的時間安排給學生去提問、質疑?這里也有一個課堂時間管理、統(tǒng)籌安排的問題吧!
傳統(tǒng)的“學習三步走”(預習、學習和復習)在今天看來有著其“歷久彌新”的意義。在當下,預習環(huán)節(jié)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欠缺對學生這方面的方法指導,預習應該成為“發(fā)現問題”、“促發(fā)興趣點”和激發(fā)求知欲的重要階段,為下面的課堂學習迅速進入狀態(tài)做準備。也就是說學生來上課的時候是應該帶著問題來的,如此這般,他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呈現一番“興致勃勃”的面貌,而不是對冷冰冰的文本的“突然的遭遇”、被動的接受和遲緩的反應。
教師對帶著問題來的學生可以嘗試在課內選擇一個時間區(qū)塊,有代表性地“答學生問”,藉此“以點帶面”,在相當程度上“釋疑解惑”,促進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課內顧及不到的學生問題,則可以安排課后某個時間回答。這種嘗試也許是方法論上的一點思考,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需要進一步的摸索,完善細節(jié)。
課堂提問、對話教學在教師、學生兩個維度上加以考慮也許更為全面的,偏廢一方面,可能對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都是一個削弱。本文提出的課堂提問,應該與課堂對話是“同義語”,筆者認為,執(zhí)“提問”(問題)這個牛耳,便可體現課堂對話教學的本義之所在。打造有效課堂,從關注課堂提問藝術開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名師講語文》叢書之一《張祖慶講語文》張祖慶 著 于漪,劉遠 編
[3]《課堂提問藝術》劉顯國 編著
[4]《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考試周刊2011年87期 馮曉明著
[5]“快”與“慢”的哲學 人民論壇 2010年 280期 鄒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