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不是只看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主體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潛能的發(fā)揮程度。如果學生在做到主動地獲取新知識,在情感上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方法上表現(xiàn)為獨立思考、善于提問、敢于質(zhì)疑,在過程上表現(xiàn)為多元對話互動、體驗、合作、探究,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效率最高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關鍵詞 語文教育 課堂教學 效率 措施
語文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讀”與“寫”、“思考”和“交流”,如能體現(xiàn)課堂的有效價值,也必定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和諧之美。
一、動態(tài)把握課堂中的“生成”
1.課堂現(xiàn)象
《螞蟻和蟈蟈》截取一個片小段:
師:這么熱的天,螞蟻們有的( ),有的( ),個個( )。之后在教學最后一個自然段時:
師:冬天來了,蟈蟈們有的( ),有的( ),個個( )。
師:那么小螞蟻們呢?有的( ),有的( ),個個( )。
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可是一位學生說到了螞蟻“個個感到很幸?!?,教師并沒有“接住”,更確切的說,是不愿意“接住”。老師只是強調(diào)“個個很高興”。聽者很納悶。就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看出了些端倪。教者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比較螞蟻和蟈蟈,然后在引出螞蟻感到很幸福,乘勢利導:螞蟻為什么感到幸福呢?因為螞蟻很勤勞。出示一句關于勤勞的名言警句,完美收場。
2.自我反思
為什么這么處理——“預案情結(jié)”的體現(xiàn)
(1)水流成渠。很顯然,教者在課前作了深入地鉆研,精心地設計,力求教學“滴水不漏”,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語言訓練也是步步為營聽課者也為之喝彩。可是,當學生說到“螞蟻很幸福時”,教者硬生生地將孩子的思緒從“幸?!崩亓恕案吲d”,因為教師的教案中“幸?!睉撛诤竺娴沫h(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學生過早地說了出來,打亂了“教案”,所以教師只能“迂回”其中。幾番輪回后,終于“回到”自己的教案,水流成“渠”——到達了“幸福”的彼岸。要是教師能抓住“幸?!?,直奔“幸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水到就讓它渠成,何樂而不為呢?
(2)曲徑通幽。究其原因,是我們普通的教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預案情結(jié)”。在走進課堂前,我們傾其所能,最大理想化地設計教學過程,在一次次修改中,越來越愛上預案,心里已經(jīng)形成一種“預案情結(jié)”。帶著“預案”走進課堂時,我們往往希望學生今天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能按照預案的步伐行云流水地呈現(xiàn)出來。當孩子們“節(jié)外生枝”時,我們往往想方設法將學生再次引入“預案”。我們應該明白: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它的精彩之處就是不斷的生成,因為未知,所以隨時都會出現(xiàn)驚喜。不失時機地把握生成,就會曲徑通幽,看到更美的風景。
二、合理把握“讀”與“寫”的結(jié)合
1.課堂現(xiàn)象
教學《石頭書》導入課文后的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xù)閱讀一本奇妙的書——《石頭書》。這篇課文通過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叔叔的一系列對話,想我們一層一層介紹了石頭書。讓我們隨著川川和磊磊一起去問一問叔叔,從他的回答中找一找勘探隊的叔叔為什么說石頭是一本書。
生:分角色朗讀(一個讀川川,一個讀磊磊,一個讀叔叔)。
指名朗讀的學生很“賣力”地朗讀,有接近一般的學生在認真地聽,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舉著課本,但目光游離,另四分之一的學生則明顯坐不住,東張西望,乘機做些小動作。
2.自我反思
(1)把握朗讀這根線。朗讀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同樣是朗讀全文,同樣是分角色朗讀,但因為目的不同,自然就要采取不同的角色分配。第一次朗讀全文,是為了了解為什么把石頭稱為一本“書”,這個答案在叔叔的回答中可以找到,而尋找這個答案是全體學生的目標,所以應讓大家都參與進來,在分配角色時讓大部分學生扮演“叔叔”。在分角色朗讀時,不可一概而論,單一色的請個別學生朗讀,而把大部分學生晾在一邊。更要明確自己的目的,而進行更合理的角色分配,使分角色朗讀不僅呈現(xiàn)出它的形式上的吸引人,更有內(nèi)涵上的實際的朗讀效果。
(2)撥動書寫這根弦。在許多課堂中,我們也看到泛泛的過多的閱讀沒能喚起學生真正的主體性。讀得熱鬧的表象往往掩蓋了學生思維的貧乏和膚淺。會讀是否意味著會運用?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和寫是學好語文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薄白衷~名篇,聽說讀寫,知情意性行”本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恰當處理好讀寫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把握好“問題”的“度”
薛法根老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兩個問題:在作者的眼里,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自由、快樂、幸福的園子的?前一問指向?qū)φn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體驗,后一問指向?qū)φn文獨特表達方法與語言形式的學習模仿。既明確了學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維難度,促使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學生進入思維狀態(tài)的時間越長,所獲得的長進就越大,課堂教學的效益越高。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有一種真切的情感體驗,真正地“走進去”,而不是簡單地“走過場”。薛根法老師的語文讓人聽起來很輕松,讓學生聽起來有勁頭,關鍵是問題的設計精當,且直奔文章主題,既不高深莫測,又不過于簡單;既有一定深度,又極富挑戰(zhàn)性;既注重課堂的“文化含量”,又注重“思維含量”。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和積極性。
最理想的課堂教學可以用“有效”兩個字來概括。有效的可前準備和預設,有效的教學組織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對于我們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價值進行自我剖析。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2011年第6期
[2]《教育學文摘》,2012年第3期
[3]《新課程》,2012年第3期
[4]《小學教學設計》,2006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