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手指也有長短” 。心理學告訴我們: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對人的影響造成了人的智慧、能力、性格、志向及學習態(tài)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后進生(尤其在農村)。關注英語后進生、找到其形成的原因、進而做好轉化工作是每位英語老師不容忽視的任務。
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學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上網(wǎng)吧打游戲、聚眾打架等現(xiàn)象,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著消極影響;加上我們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思想浮躁,不安心學習,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家庭原因
在農村小學,許多家長不懂英語,有的甚至沒聽說過英語。家訪時,跟一些家長談及學生的英語成績時,有的家長說:“我們太忙了,管不了那么多,一切拜托老師了!”“唉呀,老師,我們又不懂英語,你要我們怎么配合呢?”“某某沒讀幾年書,英語也不懂,還不是照樣賺大錢?”甚至有些家長固執(zhí)地認為小學生只要把語文、數(shù)學學好就可以了。于是他們對孩子的外語學習不聞不問,任其自然,對孩子的外語成績不在乎……加上英語學科本身較多記憶的知識,語法難懂,閱讀理解難,遺忘率高。他們在多次遇到挫折之后,對分數(shù)值產生了反差,心理上形成了誤區(qū),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動搖,覺得成績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三)學校教育原因
學校目前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對學生進行成績排名、分類,致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當然也有個別教師教育方式簡單,對后進生置之不理,后進生便滋生自暴自棄的心理,致使后進生越滑越遠。
(四)學生自我因素
學生自身沒有端正學習態(tài)度,沒有吃苦的精神,不愿多用一點時間學習,學習沒有自覺性,全憑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光知道享受,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農村小學英語后進生的轉化
農村英語學習中后進生現(xiàn)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轉化他們的工作也不會立竿見影,并且在轉化原有后進生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后進生。怎樣轉化后進生?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認真對待,正確解決的一個既現(xiàn)實又重要的問題。作為教師,除了從自身找找原因外,也應多想些方法補救后進生。只有這樣,才能得高教學質量,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首先,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學習英語,就應該使后進生有成就感,使他們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增強自信心,敢于面對困難,一步一步地加以克服,逐步邁上成功的臺階。農村孩子比較膽小,羞于說英語。從小受周圍特定環(huán)境與家庭教育的影響,與城市小孩相比,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會說錯被老師批評,并且易落于機械的條文背誦的俗套,因而羞于說英語也不太敢說英語。為了鼓勵他們多說、多讀,每堂課我都進行“每日英語”練習。遇到后進生說不出時,我就用口型提示或體態(tài)語言來幫助他們回答。每當后進生在課上說英語或回答出問題時,我就用“Good”、“Very good”、“ Excellent”等表揚性語言來肯定、贊揚他們,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知道自己也能很好地說英語并回答老師的提問,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由“不愿說”逐步過度到“嘗試說”。其次,樹榜樣。我們可以通過個別談話、晨會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愛迪生、牛頓等杰出人物的事例,促使他們產生強大的內驅力,讓他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無全才”的觀點。此外,我們還常拿身邊進步的學生給他們做榜樣,使后進生樹立我也能進步的自信心。第三,降目標。按“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對后進生降低要求。對于學習習慣很不好,經(jīng)常不寫作業(yè)的同學,要盡量減少他們的各項作業(yè),但基本的題目還是必須要做的。對有難度的題目,就讓他們選擇做,做對了,就給他們加小紅花或者五角星,每次得紅花或五角星時,他都很開心。這樣就增強了后進生的自信心。
(二)在課堂教學中,為后進生創(chuàng)造聽懂課的機會
獨立思考的機會;讀、說、議等動口的機會;多動手、多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增強學科吸引力。我經(jīng)常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或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使他們投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增進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三)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轉化后進生的方法
后進生轉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家長各方共同參與和積極參與,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1.積極與家長溝通,加強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重視家訪,動之以情。要想很好的了解孩子,就要很好的了解家庭。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應經(jīng)常家訪,特別對后進生,經(jīng)常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隨時全方位的了解他們的情況,才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針對許多后進生家長在外打工這一特殊情況,可采用書信、短信、電話等方式進行溝通。
——創(chuàng)辦家長學校,組織“家長學習會”,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家長由“重智輕德”轉變?yōu)椤爸氐轮夭拧?,由“溺愛型”轉變?yōu)椤皣缾巯酀汀?,由“專制型”轉變?yōu)椤懊裰餍汀薄?/p>
——舉辦“家長座談會”,為家長提供交流經(jīng)驗的機會,使家長能了解到更多更具體的方法。
2.利用社會環(huán)境,加強引導,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環(huán)境無所不在,時刻對學生產生影響。社會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魚目混珠,夾雜著大量對學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極因素,影響了學生的學業(yè)。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社會環(huán)境積極的一面,消除社會環(huán)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作了有益的嘗試。
——加強引導,提高后進生分辨能力。后進生相比其他學生而言,受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更大,但我們不可能因此而將其與社會隔離。我們只有想辦法幫助他們認識各種社會因素的本質及其影響,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強其免疫能力。如:每學期,我們均請法制校長結合青少年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在學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經(jīng)常利用班會,主題活動進行社會公德知識講座等。
——開展寓教于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后進生的注意力。為了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防止不良社會風氣、丑惡社會現(xiàn)象的消極影響,我校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活動,吸引后進生積極參與,在幫助后進生遠離不良社會影響的同時,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社會知識。
總之,農村英語后進生的轉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做好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