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边@幾年,我校開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洋思中學課堂教學模式,我還是認為一課一得教得實在。其實一課一得也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于是,我結合實際,確定了“一課一得”的課堂教學改革,以此來改變語文教學的方法,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所謂“一課一得”,是在一堂課內完成一個總體學習目標,其它的學習活動都將圍繞這個學習目標來展開。
一、學在課外,得在課內
“一課一得”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和普通高中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在一堂語文課上有所收獲,學有所得。“一課一得”課堂教學方法的關鍵是學生課前預習,即學生根據(jù)教師課前布置的任務自主地去找資料、去準備,拓展課外知識,延伸課文;“一課一得”課堂教學方法的實質是學生主動學習,即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主動地解決問題。所以,“一課一得”課堂教學方法的實施,總的一句話,學生“學在課外,得在課內”。例如:教授《陳太丘與友期》這課,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人物語言對比,分析誠信對人的重要性。過程是通過字音梳理,全篇小說文意通過學生翻譯教師總結歸納的形式,對全文進行初步的掌握,之后自然過渡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透析,通過語言描寫塑造那位友與陳遠方這兩個人物,讓學生感受強烈的對比色彩,深知誠信與講禮這兩點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跳一跳,摘得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的培養(yǎng)莫過于讓學生隨時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活動主要是自學范文,可以采用自讀課文,但教師必須給學生明確的提綱、范圍、時間和采用的方法及方法指導,如自學思考題、討論題,第幾段到第幾段,幾分鐘,略讀、精讀、四人小組討論等。目標定位不能太高,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控制在“跳一跳,摘得到”的水平,不要認為一堂課,完成一個目標太少了,實際上對于我們的普通初中生來說,能真正完成一個目標已差不多了,讓學生有成功感,以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講解何其芳的《秋天》這首現(xiàn)代詩,本文主要通過對秋天三幅不同秋景的描寫,感受文中傳達出來的作者對秋天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而要感受情感必須先通過朗讀,初步把握詩中的情景,重要的是要立足文本,使學生將自身以往的生活經歷融入其中,分析其中的重點字詞、表現(xiàn)手法,從而落實在情感的抒發(fā)上。而對文本情感的分析,學生是跳一跳就能摸得著的。比如第一節(jié)寫到“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這里教師引導,學生來分析,“清晨”說明農夫們起得很早,“震落”一詞表現(xiàn)出他們起早貪黑勞作的辛苦,“露珠”又說明早上的氣溫較低,農民伯伯冒著寒冷出來勞作,條件很艱苦。下面寫到“用背簍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自然分析出通過一年間春夏的辛苦,終于有了成果,之后那種無比喜悅,收獲滿足的心情。這種情感學生們通過結合自身的想象,相信是很容易能分析出來。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轉變教學目標的觀念是改革教學模式的指揮棒。“一課一得”的教學目標能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發(fā)展其能力。我們應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教為導,先學后教的思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的提法和描述上一律采用“學習目標”。板書課題后,特別提醒學生在本堂課內要求完成一個學習目標,并講清楚要求學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以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鼓勵學生和老師一起努力完成任務。教師在教學中,把查字典,了解字音、詞義,然后進行組詞、辨析,字詞的講解等,這類問題放在練習中檢查,對課文進行思考與分析,主要采用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完成。這樣的教學,其長處在于讓學生細細咀嚼,從中積累詞匯,懂得用法,打下扎實的語言訓練基本功。然后,一單元講完后,再把一課一得,用單元小結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終身受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一課一得”的能力訓練。
四、以練代講,講練結合
練習是最有效的鞏固知識的方法。練習式教學特別講究“突出重點”,每篇課文要求只解決幾個重點問題,這也節(jié)省了時間。過去經常說語文課要“一課一得”,這種提法現(xiàn)在并沒有過時。如果真能做到“一課一得”,實在已經很不錯了。一課有一得,若干課就有若干得,便能由“點”到“線”,從“線”到“網”,學生的應變能力也會隨之提高了。
“練習式”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精心設計恰當?shù)臅婢毩?,把一篇篇文章變成一份份現(xiàn)代文閱讀練習。練習題從哪里來?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課后“練習”。當然,應該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問題太大,太籠統(tǒng),就要具體化,變成若干較小的問題;如果問題太難,就要搭上臺階,用其它問題做好鋪墊;如果問題的角度學生較為生疏,就要變個方向,使之成為學生熟悉的東西,等等。二是把《教參》中的“課文說明”,有選擇地轉換成學生可操作的一個個練習題。當然,還可以從其它資料中選取,或者教師自己設計。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文章的內容到形式,從字、詞、句到謀篇、布局,自己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經過相互啟發(fā)討論,求得對問題的比較一致的解答,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這是教學的重點。至于“難點”,可以作為存疑,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許多當初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便會豁然開朗、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