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三十年來,中國的改革始終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的,而國有企業(yè)掌控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具有組織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功能和責任,所以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相關研究瀚如煙海,本文試圖從國有企業(yè)改革路徑、國有企業(yè)變遷方式等問題入手,梳理脈絡與走向,分析不足,挖掘潛力,以為國企改革的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國企改革;產權論;超產權論;漸進式改革
國有企業(yè)改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變革的焦點之一,吸引了國內外大批學者的關注。關于國企改革的相關研究多是從社會政策、管理學、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等角度展開的。國外的學者著重于國有企業(yè)改革所處的特殊經濟體制的特征以及在改革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和特點,而國內學者則多傾向于對國企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以及提供對策。
一、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式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式的方面,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社會改革采取了與東歐等國家截然不同的漸進式改革?;诓煌凇皹嫿ɡ硇灾髁x”和正統(tǒng)經濟學的邏輯,劉江會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走上“漸進式”道路的原因以及變遷方式的選擇機制進行了剖析。劉江會(2001)認為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果過渡過快,將會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極限,進而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其次,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變革的主導者,人力資本與制度體系的組合是否和諧至關重要。同時,與其說制度記憶對變遷方式產生影響,不如說制度的路徑依賴會左右人們的選擇。中國原先沒有市場化體制的制度歷史,所以要走上市場化道路就更加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對改革的路徑依賴問題上,國外學者諾斯、魏昂德等學者認為收益遞增以及市場不完全性造成了漸進式改革的路徑依賴現象,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是這種路徑依賴的外在表現。
二、以政府為主導的國企改革
在對國有企業(yè)改革制度變遷方式的研究中,楊瑞龍(1998)認為我國國企改革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并且分析指出了政府主導型改革的優(yōu)點與缺點。林毅夫、蔡昉(1998)等學者指出國有企業(yè)問題的結癥是在不平等的競爭條件下形成的預算軟約束,提出以創(chuàng)造國有企業(yè)平等競爭條件下預算約束為主要目標從宏觀政策環(huán)境方面進行改革。文炳洲、牛振喜(2007)兩位學者從企業(yè)和政府的關系入手,認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關鍵性問題是政企難以分開,國家的干預力量過于強大,企業(yè)自身的獨立空間被壓縮,在面臨市場化這一重大變革時,又“水土不服。所以應將“政企分離”作為突破口,認為在企業(yè)內部狠抓治理結構,在外部營造公平競爭氛圍,迫使企業(yè)轉變經營方式,轉而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企業(yè)。
三、“產權論”與“超產權論”
對國有企業(yè)改革路徑進行的研究,主要有“產權論”和“超產權論”兩種研究方向。孫繼軍(2006)認為“超產權論”當中,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是提高績效改善管理的關鍵一環(huán),在改革產權的同時,要從多維角度對體制、市場環(huán)境、管理方法進行改革。企業(yè)應該建立現代化的企業(yè)制度,兼顧產權改革與公司治理,維護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有序穩(wěn)步推進國企產權改革。
在“產權論”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造成國有企業(y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由于國有產權制度無法有效解決國企經營者的選擇機制和激勵機制。國企的效率問題不在于代理人,而在于委托人不是具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魏杰(2002)認為我國國有企業(yè)產權結構必須向產權多元化轉變,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將產權逐步清晰,產權比例逐步合理化,使產權具有平等性、結構多元化、證券化,實現產權的可交易性。同時使得權比責權更為明確,其組織方式合理化。高尚全(1995)認為應該盡快明確產權主體,健全企業(yè)法人制度,同時他認為資本社會化是私人占有方式的重大變革,是建立在個人產權多元化基礎上的新型社會資本,以往由政府經營的國家資本已經逐步采取了社會占有方式,以解決資本“非人格化”所導致的“產權虛置”等問題。劉小玄(2001)則堅持國有企業(yè)應該進行產權改革以及走民營化。有效的企業(yè)改革其實質是產權分立以及資源重新配置,而不能依托政府的政策保護和壟斷。
通過梳理以往國企改革的研究文獻,中國的國有企業(yè)改革乃至整體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式的“摸著石頭過河”。在國企改革這一問題上,一些學者傾向于以政府為主導,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度上給予放權讓利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和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一些學者從經營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從企業(yè)經濟組織的效益、效率入手,將產權和企業(yè)的經濟效益以及內在激勵機制、活力聯(lián)系在一起,建立現代化的企業(yè)制度,讓企業(yè)在市場化的競爭中生存。而筆者認為,產權改革不是目的,核心是要通過產權改革實現對企業(yè)的激勵。產權明晰的實質就是改變國有產權的性質。國有企業(yè)作為國家經濟的基礎,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保障著國家經濟安全、政治安全,一味的以效益為首要目標,將會對經濟的穩(wěn)定、快速發(fā)展造成影響。除了從產權的角度、管理者的角度、市場的角度來探討國企改革之外,其更為豐富的理論還尚待發(fā)掘。(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江會.為什么是“漸進式制度變遷”——基于中國經濟改革的一種經驗分析[J].經濟學研究,2001,(3):36—40
[2]楊瑞龍.國有企業(yè)的分類改革戰(zhàn)略[J].教學與研究,1998,(2):8—12
[3]林毅夫、蔡昉、李周.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競爭環(huán)境.改革[J],1995,(3):17—28
[4]文炳洲、牛振喜.國有企業(yè)改革理論與實踐回顧——對28年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反思[J].改革與發(fā)展,2007,(1):16—20
[5]孫繼軍.國有企業(yè)改革:路徑的依賴及其選擇[J].甘肅科技,2006
[6]魏杰.產權結構多元化的實現方式[J].上海國資,2002,(5):4—9頁
[7]高尚全.深化國有產權制度改革要解決的三個現實問題[J].改革,1995
[8]劉小玄.企業(yè)邊界的重新確定:分立式的產權重組——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一種改制模式[J].經濟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