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識字、寫字,大都是通過閱讀進行;作文教學,一般也是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口語交際,也與閱讀教學密切相關。閱讀教學對于整個語文教學來說,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下,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多,以致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因此,抓好閱讀教學,尤其是力促閱讀教學的兩個轉變,至關重要。
閱讀教學存在的兩個誤區(qū)
我國的閱讀教學質量不高,這是有測試依據(jù)的。2009年,教育部對小學四門學科進行了一次水平測試,從合格率來看,數(shù)學是78.3%,科學是71%,品德社會是63%,語文是62.8%。語文教學耗時最多,但合格率最低。而在語文測試中,閱讀的合格率又是最低。語文中的閱讀教學課時占語文課時的60%以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花時最多,效果最差”的結果呢?筆者以為,原因在于我們的閱讀教學步入了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在教什么的問題上,用“內容分析”代替“語言學習”
當下的閱讀教學,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定位在分析課文內容上,不斷地沿著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jié)發(fā)問、煽情、拓展,而語言學習常常成了一種點綴。
例如,教學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定位為“感悟父子之間深情的愛”。于是,通讀課文之后,抓住“了不起”一詞,讓學生分別找出“父親怎樣了不起”“兒子怎樣了不起”形成教學主線,中間不斷穿插四川汶川地震的相關圖片和話語,拓展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這篇課文有不少生字詞,如“安頓”“廢墟”“疾步”“破爛不堪”等,有的教師偏偏不教,卻抓住一個學生早已會讀會寫的“挖”字問來問去,且達一刻鐘之久,這是因為“挖”字可以從多角度進行煽情。學生學完課文后,印象深刻的只有“父子情深”,而在語言學習方面卻印象模糊。又如,教學《鯨》一課,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定位為“理解鯨的體型、屬性、種類、習性”,并圍繞以上內容不斷發(fā)問、討論、播放課件,而對如何抓住說明文的要點,如何領悟和運用說明方法,則輕輕帶過,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
我們曾經(jīng)組織部分教師參與閱讀教學設計競賽,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往往把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中的人文精神作為教學重點。如課文《地球爺爺?shù)氖帧返慕虒W設計,參與教師共16人,有8人把該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理解地心引力”,識字寫字成為次要目標;又如課文《棉花姑娘》的教學設計,參與教師共22人,有16人把“愛護益鳥、培養(yǎng)科學精神”定為教學重點目標,識字寫字的時間很短。
在教學實踐中,這種偏離語言學習的語文課比比皆是。據(jù)我們對126節(jié)五年級閱讀課的調查,約有60%的課偏重于對課文內容的解讀,而語言學習常常成為一種陪襯??梢?,偏重課文內容解讀、偏離語言學習,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也不是少數(shù)實例,而是一種普遍行為。我們的語文課為什么會偏離母語學習這樣的核心價值呢?細細想來,有以下原因:
一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還不夠成熟。這種不成熟集中反映在對語文核心價值的闡述上。新中國建立以來,語文人經(jīng)歷幾十年的探討、實踐,對語文的核心價值本已初步形成共識,即“讓學生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然而課程標準卻把這一核心價值刪去了,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種概念取代“語言能力”這一核心概念。看似內容豐富了,實則多項目標平起平坐,把核心價值掩蓋了。
二是語文課標教材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存在不少缺陷。最突出的一點是,削弱了語言學習這個核心目標。如人教版課標小語教材,在不少單元提示或課文前的提示中,只有課文內容提示、情感提示,而沒有語言學習的要求;即便有,也是十分模糊籠統(tǒng),給人一種學課文就是學課文內容、語言學習可有可無的感覺。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不得不把教學重點移位到解讀課文的內容和情感上。
三是大型觀摩課的負面引導。觀摩課有正面引導作用,自不待言;然而,由于規(guī)模越來越大,功利心越來越重,導致觀摩課變向變質變味。許多觀摩課側重于展示教師自我,一味地追求教學亮點。觀課的許多教師根基不穩(wěn),模仿照搬之風盛行,從而導致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泛濫成災。
誤區(qū)之二:在怎么教的問題上,用“教師講問”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當下的語文教學,其基本形態(tài)是“滿堂問”。如果一位上觀摩課、競賽課的教師在三五分鐘內不提問題,那幾乎是“另類”了。如今,一堂語文課提三十、五十個問題,已屬“常態(tài)”。一位教師在教學課文《與象共舞》時,一節(jié)課竟提了78個問題。這樣的課,很熱鬧,很好看,但不一定很有用。離開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再好看的東西也是霧里看花。
語文教學從課標到教材,從教材到觀摩課,教什么模糊了,怎么教也模糊了,還怎么談語文教學的高質量呢?因此,走出誤區(qū)是改變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當務之急。
閱讀教學的兩個轉變
一、在教什么的問題上,實現(xiàn)“以分析內容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習語言為中心”
語文教學具有多種功能,如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發(fā)展思維,掌握方法,等等。我們決不可因為語文學科具有多種功能,就把多種功能并列起來同等看待。語文應以學習語言、培養(yǎng)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獨當之任,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其他功能應圍繞這個核心功能的實現(xiàn)協(xié)同進行。那么,語文閱讀教學怎樣實現(xiàn)“以學習語言為中心”呢?從宏觀上來說,有以下一些思路:
1.牢牢把握學段語言學習點。語文課程標準確定的學段目標是比較明確的,如閱讀教學目標,低年段有10條,中年段有10條,高年段有11條,每一條都是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角度擬訂。凡是解讀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等目標,都沒有單獨立項,只是滲透在培養(yǎng)閱讀能力之中。這樣的教學目標,正是教師必須深刻把握的語言學習點。因此,尋找語言學習點,教師必須深入鉆研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做到領悟準、記得住、能運用。
2.牢牢把握單元語言學習點。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考慮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缺乏單元意識。這樣的教學會出現(xiàn)今天學記敘順序,明天學人物描寫,后天學寫景狀物的情況,篇與篇之間沒有聯(lián)系,不僅訓練只是蜻蜓點水,而且學久了會出現(xiàn)簡單重復的現(xiàn)象。因此,備課一定要有單元整體意識,一個單元的四五篇課文,要形成一兩個學習語言的重點,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當下的語文教材,雖然是分組編排,但往往側重從課文內容的角度進行分組,不少單元甚至沒有明確的語言學習點,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對現(xiàn)行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辦法之一,是根據(jù)學段目標的要求和本組課文的特點,從學習語言的角度提煉出恰當?shù)恼Z言學習點。
3.牢牢把握課文語言學習點。學習語言,最終要落實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之中。找準課文的語言學習點,要學會抓重點。一篇課文的語言學習點有許許多多,教學時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學會分清一般目標和重點目標,一般目標可少花力氣,重點目標要多下工夫。
找準課文的語言學習點,不可憑教師自身的喜好。有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朗讀見長,便不顧教材要求,把課文的重點目標定位在朗讀上;有的教師認為引發(fā)想象能出彩,便不顧課文特點,把教學重點定位在引發(fā)想象上。這種“以教定學”,只考慮教師如何“出彩”,不考慮學生如何學到本領的做法,是違背教學基本原則的。找準課文的語言學習點,要以鉆研課文特點和了解學生實際為基礎,每篇課文擬定一兩個訓練重點。
找準課文的語言學習點,不是把課文內容、情感、思想丟在一邊,或放在次要位置。語文中的“語言”與語言學中的“語言”,在概念上是有區(qū)別的。語言學中的“語言”,主要涵蓋語音、詞匯、語法等抽象語言現(xiàn)象,與內容關系不大。語文中的“語言”,指課文中、生活中的實踐性語言,它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學習語言就是學習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內容、情感和思想,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這是語文教學的固有特點。
二、在怎么教的問題上,實現(xiàn)“以教師講問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
怎么教語文,歷來有兩種指導思想:一是以教師的活動為主,教師不斷地講、問、表演,課堂上教師一刻不停,而學生處于被動應答狀態(tài)。這種“滿堂講”或“滿堂問”式的教學,早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低效的教學;二是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或讀或寫或練或問,學生動得多,教師動得少,這不僅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也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倡導的學習方式。
堅持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要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要堅信語文能力從學生的語文實踐中來。任何人的語文能力,都不是靠教師講出來、問出來的。教師適當?shù)狞c撥有用,可是講多了,問多了,就會適得其反。
2.要學會設計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備課時要把重點放在設計學生的實踐活動上,我們許多教師習慣于設計自己如何教,如怎樣導入,怎樣發(fā)問,怎樣引導,怎樣過渡,怎樣設計課件,怎樣設計板書等,而對于如何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卻茫然不知。因此,要在實踐中轉變教學設計思想,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備課,用心設計好學生的讀、寫、背、練以及合作探究等活動。
3.要減少講問,把時間還給學生。問答式是語文教學的常用方法之一。問答式教學并非不好,但任何事情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因此,教師要學會減少問題,圍繞核心目標設計主問題。一堂課只提一兩個主問題,讓學生圍繞主問題去讀、去寫、去背、去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再給予點撥。這樣教,比教師一味地講問,效果要好得多。
4.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語文實踐活動,既含課內,又含課外。特別是課外閱讀,花時少功效大,教師一定要舍得花心思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和督促。而高明的教師總是把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