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理念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在職業(yè)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事實上,中等職業(yè)學校中的語文教學無論其地位還是作用,都面臨著愈來愈多的尷尬。因此本文在大量的調查基礎上,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本理念 中職語文 教學質量 提高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185-02
一 生本理念的定義
在學校中,學生與教師是相互作用的,每個學生面對不同的教師,每位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內外都會相互作用,產生了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多對多的復雜關系。在此情境中,不應抽象地談論教師與學生,而應當具體到哪一個教師、哪一個學生,即關注到“具體個人”。當關注到學生個體的時候,那種“大一統(tǒng)”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有適合學生個體差異的課程。而這種課程,原則上應由學生自己構建,因學生最了解自己的特點和需求,但由于學生發(fā)展不成熟等特點,離不開教師等的指導與幫助。
據此,可對“生本”理念定義做如下解釋:生本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提出來的,在學校情境中指的是學生依據自身知識水平、身心特點、生活經歷、發(fā)展傾向與成長需求,在教師等人參與指導下為自己設計的課程,或教師在充分尊重、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設計的一種新的理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以學生為本并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為學生個體根據自我需求而自我反思、自我建構的一種全新的理念。
二 生本理念下中職語文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的調研方法,對幾所中等職業(yè)學校的36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現將中職學生語文課學習現狀調查實況整理如下。
1.教學目標模糊
這里的教學目標既有根據大綱要求,為中職學生三年學制期內語文學習所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有包括每一學年、學期的教學目標,還有包括單元教學目標和每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目標。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模糊的現象普遍存在,最主要表現有兩點:一是對大綱制定的教學目標研究不夠透徹,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不夠科學明確。相當部分的語文教師重視教材分析,對大綱研究不夠,個別教師甚至連教學大綱都不看就按照教學參考書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如此一來,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講下去,但對學生三年的語文學習,要掌握哪些知識、語文能力要達到什么水平卻不知所以。對總體教學目標如此,每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也是問題多多,一些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敏感性不夠,雖然備課寫教案時,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等條目齊全,但這一目標往往是根據教參而定,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這就導致教學過程中脫離教學目標,隨意性很大,講到哪算哪,或者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內容講完了,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了卻不清楚。一節(jié)課沒有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下節(jié)課有時補上,有時就棄之不顧,另訂教學目標,另有一番教學過程。目標的不確定性使得課堂教學效率無法衡量,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學脫離就業(yè)
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需求,與生活脫鉤,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另一個弊端。根據調查分析,認為語文學習對自己的專業(yè)、就業(yè)有很大幫助的學生在360名被調查者中只有65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8%,而說不清或認為沒幫助的則有109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0%。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語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需求。學生在中職階段對語文課的需求是什么?就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幫助學生就業(yè),促進其職業(yè)發(fā)展。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語文課理解為文化課,過多地強調語文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作用,講課文就是主旨、段落分析;寫作就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口語訓練就是演講、發(fā)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距甚遠,與現實生活脫鉤,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3.缺乏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互動行為是否流暢。當前,在中職學校,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混亂,表現為許多教師沒有把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個人權利的社會人來對待,經常有意無意地侵犯學生的個人權利,而忽視、侵犯學生的權利,必然會導致師生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紊亂。這種紊亂還表現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從表面上看,這是教師事事關心,實質上是忽視學生的獨立性,不讓學生履行自己的義務。不論是侵犯學生權利還是包辦代替,都不是恰當的師生關系。除權利義務關系沒有處理好之外,師生情感關系也存在不和諧因素,作為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成長期,在心理上,個性強、叛逆、質疑、否定是他們的特點,他們對教師已失去了少年時的崇拜與敬仰,他們習慣用審視與距離對待教師。如在某些問題上與教師出現意見相左,就更易與教師產生隔閡。這些導致中職學校師生之間缺乏積極的情感聯系,師生情感關系難以令人滿意,師生之間情感冷漠、缺乏溝通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樣的關系反映在課堂上,直接妨礙了教學中師生的互相溝通,使得課堂教學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4.對學生評價方法單一并缺少激勵
科學合理的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長期以來中職生一直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之中,這可以追溯到上中職以前,許多學生上中職本身就帶著自卑的心理。而中職教師對中職學生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表揚少,批評多;看缺點多,看優(yōu)點少;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評價,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甄別,輕激勵。使很多中職學生長期生活在壓抑、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也失去了評價應有的激勵與促進的作用,極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三 生本理念下提高中職語文教學
1.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保證教學效果的落實
一堂好課是保證學生認真學習的最大前提。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學生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學生得以充分發(fā)展。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教師要注意鍛煉教學語言,語言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把話說得清楚、準確、生動、具有內在的感染力,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調高低快慢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其次,有些信息無法用語言準確恰當地表達和傳遞時,還必須借助身勢、情感等非語言行為來表達。通常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此時無聲勝有聲”“言傳身教”等都是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具體概括。身體語言是傳遞信息、表露情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恰當運用手勢、體態(tài)、甚至眼神和微笑都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教學信息得以有效傳遞和交流。最后,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降低或轉移時,要適當調整課程的節(jié)奏和內容。要讓學生勞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個快樂的過程。如學生已經掌握了需要學習的內容,可安排適當的活動活躍氣氛,給學生以休息。不必非得滿堂灌,把每分鐘都灌滿。
2.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
分層次教學首先要弄清學生所處層次,將其歸類,學生歸類后,教學目標要分層。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教材知識結構和自己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了解,合理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分層原則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落實,如可讓成績較好學生提前預習并準備習題在課上充當教師角色進行講解,而對于其他學生教師要側重個別輔導;作業(yè)布置要分層,作業(yè)的種類可分為課內課外作業(yè)兩種,課內作業(yè)全體學生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要求。課外作業(yè)可以按提高題、鞏固題和放緩坡度題對應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布置;學生評價要分層次,可采取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能夠在教學進程的任何時候進行,這有助于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
課堂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雖然教師承認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卻起到一種操控作用,教師就像一名導演,指導著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步驟,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所以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可以說,教師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所起作用,除了上文提到的教學理念實施、教學目標設定以及加強課堂管理、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師的修養(yǎng)、教師的人格魅力對課堂教學效率同樣有重要意義。
四 結束語
課堂教學乃重中之重,有效組織課堂教學任重道遠,這就需要廣大教學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堅定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情,提高責任心,改善個人品質,樹立服務意識,耐心地與學生溝通,無私地奉獻,努力學習,改善教學方法,使課堂組織行之有效,為教育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資料
[1]呂成玉.生本理念下職高語文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08(2)
[2]蔣麗華.淺談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質量[J].廣西教育,2003(8)
[3]劉雄平.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語文教改的啟示[J].廣西教育學院,2004(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