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把握不準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怎樣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是班主任值得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教育方法 愛與嚴統一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158-01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是對學生愛得過分,就是對學生管得太嚴、束得太緊,往往把握不準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怎樣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是班主任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筆者根據幾年來班主任工作的實際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什么是班主任的愛
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復雜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愛是由班主任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從內容上具體表現為班主任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等。班主任對學生的愛不同于父母對孩子的愛,其蘊含著更多的社會內容,班主任的一句話有時能改變學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這種情感實際上就轉化為一種社會因素,在每個學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尋常的分量。
二 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像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會有種體會,當學生意識到班主任是真心愛護他、關心他時,無論你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欣然接受,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即使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學生對你的教導也會無動于衷,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致使教育無法達到期望的結果。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老師教育的對象,又隨時顯示一種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班主任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經過情感的過濾和催化,如師生沒有達成信任,就會產生感情上的相悖。
三 避免愛的不當
有的班主任自認為對學生付出許多愛心,但學生卻不理解班主任的苦心。筆者認為這恐怕就是班主任愛的方式不當的原因,愛的方式不當有以下四種。
1.家長型
這是一種傳統的家長式的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利己和虛榮的基礎之上。表現為班主任言行專制,不尊重學生的人格,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甚至辱罵體罰。顯然,這種愛很難被學生所接受。
2.保姆型
在班級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近似于溺愛,對學生缺乏嚴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辦代替,不肯輕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
3.暖水瓶式
有些班主任愛學生像暖水瓶一樣,內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們愛學生,處處為學生著想,但是為了維護所謂教師的威信,在學生面前總是過于嚴肅,不茍言笑,從不失態(tài)。這種暖水瓶似的愛難以讓學生感悟,師生情感難以交流,結果是學生對班主任敬而遠之。
4.勢力型
一些班主任對優(yōu)秀學生與差生的愛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他們對于優(yōu)秀學生愛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對于差生,則完全忽視。這種關愛愛有損教育公平的主旨,也不利于學生的正常發(fā)展,更不利于良好班級的形成。
四 嚴的不同類型
在育人實踐中,一些班主任對于嚴的曲解、誤用令人深思,有時演變?yōu)轶w罰和變相體罰,心雖善意,動機也好,但學生人格、自尊被冷雨擊碎,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心理被壓抑,久而久之,將形成視師如仇的逆反心態(tài)。這種嚴于事無補,也是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扼殺。
真正的嚴應該是嚴而不厲、嚴而有格。對學生缺乏嚴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但嚴格要求不等于嚴厲,嚴厲意味著班主任態(tài)度的強硬、武斷,使學生產生懼怕退縮心理;對學生嚴但要有分寸,要求學生要采用不同方式方法,班主任如果嚴而無格勢必會有不良的結果。
五 愛與嚴的辯證統一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時刻裝著學生,學生心里才能有教師。尤其是對后進生,教師愛得真誠深切,才能喚起他們奮發(fā)向上的勇氣、信心和激情。光愛不嚴就會丟了班主任的尊嚴,造成學生對班主任的要求不執(zhí)行或者不能順利執(zhí)行。
班主任如只是對學生一味地嚴格,不關懷體諒學生,表面上看學生非常聽話,甚至做得很好,但時間長了,就會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害怕之至。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壓抑之中,對自身的身心產生一種不良影響,會導致厭學、退學、輟學等。
綜上所述,班主任對學生要給予關心、愛護、幫助、鼓勵、鞭策、開導、引導等,使師生之間關心融洽、和睦、還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到寬嚴適度,嚴愛統一,方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