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師的語言變得更加豐富有力,課堂教學手段日新月異,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筆者認為當前的教學過程中,也還存在著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的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課堂教學要重視德育滲透
中學歷史教學終極目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準備。道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家園。大而言之,道德是一個民族國家對人類貢獻了多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領一個民族前進的標桿和榜樣,是一個國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動力。如果缺失了道德,一個民族就會逐漸地衰落和滅亡,也會危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小而言之,一個人沒有道德,沒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行為低下,就會墮落犯罪甚至自我毀滅。
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記載了眾多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正是這些生動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贊揚了人文主義精神,突出了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主導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駕馭歷史社會發(fā)展的主體,而不是物。是人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經濟文化,沒有人類就沒有今天社會的文明。但是現(xiàn)在的中學歷史教材、教學對這些內容的體現(xiàn)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似乎是人屈從于政治經濟,人的主體主導作用沒有鮮明生動地體現(xiàn)在歷史教材教學之中,只讓學生感覺是枯燥無味的政治經濟內容,沒有生命力、人情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駕駛德育滲透,充分利用課堂落實德育功能。
二、教師教學應遵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
人的認知能力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書本知識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性的過程,同時認知水平程度也取決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齡、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也遵循這些規(guī)律。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成長階段,身體、智力沒有充分成熟,認知能力更多側重于感性認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將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從經濟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來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才能減少或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三、教師教學觀念向素質教育轉變
首先,教師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長期以來,由于升學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而新課改的平臺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但是傳統(tǒng)升學壓力“濤聲依舊”,升學依然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應該學會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
其次,教師要學會變活教材。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發(fā)展的語言,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fā)展的步伐。因此,筆者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活化教材內涵,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第三,教師要學會“授學生以漁”。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學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從多方面內化學生的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師適時調整教學方法盤活課堂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xiàn)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而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lián)系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五、教師要研究命題信息搭建升學平臺
當下,教學的最終依然是通過升學考試來檢測,而且這一手段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依然十分殘酷,事關學生的前途,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而應該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p>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