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監(jiān)管部門三令五申,但銀保誤導現象仍屢禁不止。究其背后根源,還是利益驅使。
日前,北京市民王阿姨向《金融理財》記者打來投訴電話,她買理財產品受騙了。
前年的7月,她到西城區(qū)某銀行網點存款時,一位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向其推薦了一款5年期的“理財產品”,并聲稱最低年收益達5.4%,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當時,我也沒有仔細看那合同條款,對方也沒有細講,就把原本打算存入銀行的10萬元買了這款產品,結果后來才知道是保險,完全是上當?。 蓖醢⒁虗瀽灥恼f,如今兩年過去了,投資收益只有4000多元,不僅沒達到當初承諾的5.4%,甚至還不及一年期存款利息。
心痛之余,王阿姨計劃取出這筆錢,不料保險公司答復,提前贖回不僅沒有任何收益,10萬元本金也會有所損失。
跟王阿姨有相同經歷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紛紛在網上吐槽,表示遭到保險公司人員的“銷售誤導”。
針對“銷售誤導”現象,保監(jiān)會今年以來的動作是接連不斷,重拳出擊。明確商業(yè)銀行的每個網點原則上不能與超過3家保險公司合作;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不得夸大保險合同的收益。
奈何各地“銀行存款變保單”,消費者被銀代產品誤導的現象仍是屢禁不止?為探究竟,《金融理財》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多家商業(yè)銀行的營業(yè)網點以及業(yè)內專家。
問題突出
記者以普通儲戶身份走進一家國有商業(yè)銀行大興支行網點,當得知要存款1萬元后,一位穿著黑色西裝制服,胸前別有“大堂助理”的工作人員走過來,并開始熱心的推銷一種收益率達5%以上,為期3年的分紅型保險產品。該工作人員稱,最近這個產品比較火,賣的比較多,它不叫買就是存,是存錢的另一種方式,而且每存1萬元有600多元的收益。
這種聽上去不錯的儲蓄型保險產品,實際上暗藏著不小的風險。去銀行存款,毫不知情中存單變保單;經不住理財人員的忽悠,購買了并不需要的保險;購買了保險,發(fā)現期待與事實相距甚遠。在調查中,這種搭車、捆綁式的違規(guī)銷售、誤導客戶的問題非常突出。
同時,去某銀行大興網點存款的高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高女士說,她一進去,就有個工作人員介紹,有個利息特別高的存款,并且錢能隨時用,填完單子后,只要回訪時回答是就行了。
三個月后高女士到銀行取錢才被告知,自己辦理的是一份意外身故保險,給自己辦理業(yè)務的也不是銀行工作人員,而是保險公司的業(yè)務員。高女士想退保卻被告知要扣除30%的違約金。
另外,記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保險行業(yè)存在的突出問題非常多,比如業(yè)務員騷擾,理賠效率低,宣傳夸大其詞、條款不夠明晰、保險合同專業(yè)術語多、售后服務難以保障等等。
利益驅動
銀保合作本是好事。對保險公司而言,借助銀行龐大的網點資源、廣泛的客戶關系,能助其拓寬營銷渠道。但由于我國銀保產品多以分紅型、萬能型為主,少數銀行代辦人員或駐銀行網點的保險公司人員對紅利宣傳過多,忽視了對中途退保需承擔損失的說明,從而極易誤導消費者。
盡管監(jiān)管部門三令五申,但銀保誤導現象仍屢禁不止。究其背后根源,還是利益驅使。
據悉,向銀行及銷售人員“返點”等利益輸送,已成為保險業(yè)潛規(guī)則,保險公司在銀行渠道賣保險一直有“大賬”、“小賬”之分。所謂大賬,就是保險公司支付給銀行的正常手續(xù)費,小賬則是為了拓展業(yè)務額外支付給銀行的費用,包括給銀行網點或工作人員的獎勵、旅游等業(yè)務推動費。
某保險公司個險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負責銷售的保險人員在業(yè)績壓力和利益驅動下,難免在產品推廣的宣傳單張上印上夸大收益、對比銀行存款收益等字眼,吸引投資者購買。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保險公司公信力差,穿著跟銀行職工一樣、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可以減少消費者的抵觸心理,在銀行推銷保險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同時,保險公司在銀行駐點會給銀行一定的費用和提成,能增加銀行中間業(yè)務收入。
“柜員可能會考慮到消費者的心理,可能對保險比較排斥,他就會故意隱瞞銷售產品是保險理財產品;還有他會夸大分紅的收益性;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保險是有五年期或者三年期的,有些業(yè)務員就說,你存上一年之后就可以取出來,同時他沒有告訴客戶退保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部分的損失。這些情況客戶都是不知道的?!鄙鲜鲋槿耸勘硎尽?/p>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賣保險的忽悠人”,板子雖然常常打在保險業(yè)務員身上,但根源還在于強化行業(yè)監(jiān)管。
據調查,幾乎各個保險公司都會不約而同打出一張“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牌,而在實際運營中又往往難以走出“先圈人再圈錢、忽悠完代理人再來忽悠投??蛻簟钡墓秩Α_@種看似安全無風險、效益大、利潤久的游戲,肥的最終卻是保險公司,把麻煩和隱患留給了社會。
謹防“忽悠”
專家認為,目前銀保市場的問題是保險銷售混亂、誠信讓位于利益。對此,銀保合作需要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保險公司與銀行應聯手加強宣傳,使更多人知曉保險產品的功效,明確保險與儲蓄的區(qū)別。尤其銀行代辦人員或駐銀行網點的保險公司人員,在銷售每一份保單時,一定要說清提早支取(退保)可能遭受的損失,以免雙方利益受損。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加大企業(yè)的失信成本,對違約違法企業(yè)處以重罰,讓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門應加強監(jiān)管,可通過監(jiān)控設備、產品公示、要求保險銷售人員必須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對稱,并加大維權意識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
湖北省消委提醒廣大儲戶,要謹慎分辨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與保險理財產品,防止銷售人員“偷梁換柱”。
在簽署任何單據(協議)前,認真閱讀文本內容,并注意索要、保存相關憑證;注意分辨銷售人員身份,可要求他們出示工作證,以辨識其屬于銀行工作人員、證券基金公司人員,還是保險公司人員;購買銀行代售保險產品時,產品實際收益應以合同中約定文本為準,而非銷售人員口頭說明,注意合同文本中容易混淆的字眼,謹防保險產品風險。
另外,消費者在銀行存款過程中,如遭遇“存款變保險”等“忽悠”,應及時向當地行業(yè)協會、消委組織投訴,也可向工商部門或行業(yè)主管部門申訴。
TIPS
消費者如何防銷售誤導?
① 對自己的保單負責;
對消費者而言,要想避免銷售誤導,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保單負責。不盲目不沖動,不偏信營銷人員的口頭承諾。
② 利用好保險猶豫期;
保險產品都有10天的猶豫期,在此期間,只要對保險合同有任何不滿意都可以提出退保,保險公司應當全額退還保費。
③弄清楚相關保險概念;
1、保險期限:有短期,1年期險種和長期險種。
2、險種類型:分消費型和返還型兩大類。一般帶有儲蓄功能的返還型重疾險在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時還能起到理財作用。
3、保障范圍:壽險一般是提供養(yǎng)老返還金,重疾險提供的是常見的重大疾病風險保障,保監(jiān)會和中國醫(yī)師協會已經將這些疾病統一至25種。
4、保費和保額:一般保費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提高,所以年輕時購買在費率上比較劃算。保額方面,一般以年收入的5倍來定,上限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