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一直贊同“大城市”,而不太贊同“小城鎮(zhèn)”,因為小城鎮(zhèn)仍然缺乏規(guī)模效應。城市要有一定規(guī)模才能克服過去分散的農業(yè)社會、小城鎮(zhèn),后者成本太高。
針對人類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經濟學建立在兩個假設中:第一,人是有理性的,趨利避害。第二,資源是稀缺的,沒有資源稀缺就沒有經濟學。當陽光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空氣受到了污染,這就成了經濟學需要研究的問題。
中國在資源的問題上,比其它國家更稀缺。中國是人均可耕地面積、可居住面積世界上最稀缺的國家之一,中國人均土地是世界平均數(shù)的34%。我們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制約因素。空間的因素,其它的資源也是稀缺的,盡管我們國土大,但從現(xiàn)在來講還有很多沒有充分利用的資源。在這個意義上,資源問題對中國確實有特殊的挑戰(zhàn)性,這是第一個大問題。
怎么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基本上有兩大途徑,第一大途徑就是技術進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都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經濟的發(fā)展上占有重要地位,經濟學永遠把這個當作最重要的因素來分析,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根本因素。而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fā)現(xiàn)新的資源,拓展新的疆土。第二個主要手段是通過制度的改進和管理方法的改進,更有效率地利用原有的技術和人的聰明才智,千百萬人的聰明才智得以發(fā)揮出來,從而使得技術進步。在效率上,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加大新資源產生的概率,這是經濟學的責任、經濟學家需要探討的問題,通過制度的改進來拓展資源和開發(fā)新的資源。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方面我們技術需要進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當然從經濟的角度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改進我們的制度,更好地利用我們的資源。
在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說我們都說土地緊張,我們的房子緊張了,供給需求不足,因此價格飆升。土地是有限的,土地的利用率是可以提高的,在同樣一塊土地上,利用率的高低可以決定你蓋出多少的房子。這意味著我們同一塊土地的開發(fā)密度要不斷提高,過去一些利用率比較低,密度比較低的一些土地需要重新整合,通過市場的機制來提高利用率。中國的土地問題比較復雜,不光有城市化用地、商業(yè)用地、工業(yè)用地,糧食還要保持基本的自給自足,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約束下,應該在利用率上做文章,我們的人地緊張程度世界最高,應該要有世界上最高的最密的土地利用率。在所有的資源問題上,我們改進效率、改進制度,其實最終的效果都是使資源的效率提高,包括我們現(xiàn)在的能源。能源的利用率,包括排放、污染等所有因素都考慮在一起,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差得還非常大。
小島國日本之所以能有這么高的人均GDP,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資源利用效率高,它在金屬、礦產、能源各個領域里面,利用效率都是在世界上領先的。所以在一切問題上,包括土地、礦產,說稀缺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要仔細地想一想我們的利用效率。
第二個問題,一些社會組織的變化,包括社會城市化的進展。城市化成為世界的趨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化提供規(guī)模效應,能夠集約地提高資源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包括清理污染,城市化用集約的方式都更有效率。因此城市化這種社會組織方式,所提供的是一種用比較集中的管理方法來使我們利用資源的效率得以提高,取得規(guī)模效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個人一直贊同“大城市”,而不太贊同“小城鎮(zhèn)”,因為小城鎮(zhèn)仍然缺乏規(guī)模效應。城市要有一定規(guī)模才能克服過去分散的農業(yè)社會、小城鎮(zhèn),包括我們過去自己經歷過的農村工業(yè)化,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這些階段所遇到的瓶頸,它的成本太高,這么分散要鋪下水道、鋪路、鋪寬帶、鋪電話線,它的成本要比城市貴很多。因此在一個區(qū)域當中來思考,只有適當集中的有人口密度的城市,也就是說相對大的城市才有長遠的生命力。這也是我們充分利用資源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第三,海洋資源在一定意義上是無限的,近海提供資源,遠海也提供資源。海洋不僅提供了當今最便宜的運輸通道,最便宜的運輸工具,同時提供了開拓資源的廣闊疆土。深海技術可能近期內比航天技術對我們在資源上意義更重大,中國人過去思路都是集中發(fā)展內陸,更要有全球化的視野,這個也是制度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們全球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
我們現(xiàn)在談藍色經濟,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中它很好地利用了航海技術,去拓展疆土,非常注重海洋的利用,海底資源的開發(fā)。我們作為后來者,需要一套新的制度、新的政策、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新的發(fā)展階段上開發(fā)、開拓海洋經濟。
下一階段,全球化的趨勢會放緩,但是中國要想發(fā)展,還得走全球化的道路。而且,就開拓資源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海洋的運輸通道去全世界交換資源。我們要通過交易、生產來換取世界各國的資源。學習日本,用我們的技術進步、制造業(yè)的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來換取資源,來滿足我們對資源發(fā)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向海洋的發(fā)展來尋求資源的拓展。一方面更好地利用海運,以沿海地區(qū)這樣的優(yōu)越條件,進一步通過全球化來發(fā)展我們自己,來拓展我們獲得資源的市場和獲得資源的領域。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好過去我們沒有利用好或者還不夠重視的各種海洋資源。藍色經濟不僅僅是一個局部的問題,它是中國的全局性的問題,它決定著我們能不能在下一階段實現(xiàn)經濟轉型、進一步全球化,在全世界市場的競爭當中使效益得到提高。(本文根據作者“中國經濟50人論壇”演講稿整理而成)
(作者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