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校說課比賽時,我們學校一個獲得說課全國一等獎的老師當評委,賽后她把我的說課批得一無是處。這給我很大的觸動,決心向她請教,體味說課的奧妙。去參加市里比賽前,在這位老師的悉心指導(dǎo)下,我的說課稿前后至少大改了三次,小改不下數(shù)十次,幾乎是每一遍試“說”后,都有改動。大到整體布局,小到一個詞的使用,我都仔細斟酌。后來,從市里回來,學校讓我去當說課比賽的評委。這樣一來,由臺上到臺下,我來了個“通觀”,結(jié)合所做與所看,就自然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從整體上說,說課絕不是一個人的“表演”,你的心中必須有評委、有學生,他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的說課必須真誠、專業(yè),來不得半點虛假。華而不實的內(nèi)容總是比較大眾化,而原生態(tài)的東西經(jīng)過加工就可能成為“精品”,但關(guān)鍵就是“怎樣加工”。
其次,從“表演”的成分上來說,儀表大方、吐詞清晰,這是對說課者最基本的要求,你需要向眼前的評委和無形的學生展示你的自信,這方面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淺出深入”。“淺出”,即你的“教學過程”中的開始必須要“淺”,最好能保證即便不是你這個專業(yè)的評委也能對你的設(shè)計感興趣,這不但是你個性化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深入”方面,我認為重要的應(yīng)該是要有一個“突出”,一個“意識”和一個“個性”。
一個“突出”就是在說課稿中要突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不但是個時髦的做法,而且是目前新課程改革中正在探討的問題,容易讓大家產(chǎn)生興趣,也對可能會出現(xiàn)的“深入”有幫助。
一個“意識”就是學科知識和教學理論一定要少涉及,最好是不涉及教學理論,而要用實際的教學去包含教學理論,聽你說課的都是專家,在理論上,個人絕不會占有優(yōu)勢;學科知識少涉及,而一旦涉及,一定要增強“為什么這樣設(shè)計”的意識。
一個“個性”包括的面較廣,它可以是你的普通話、姿態(tài)甚至外貌,但最主要的就是同一個內(nèi)容,你要做得和別人不一樣,要么是有一些新的樣式,比如你課件的制作、對重點內(nèi)容的強調(diào)方式、內(nèi)容安排的順序等,要么是有一點顛覆意味的東西。但這一點最好事前讓大家評估一下,看大家能不能接收,如果沒有爭議,就可以大膽地試一試,畢竟比賽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鍛煉的時刻。
二是做到一系列的融合。
說課稿與課件的融合。很多說課者喜歡把所有東西都打到課件上,主要是害怕自己說課時忘記,事實上,這樣做的最大害處就是容易使評委抓不到你說的重點。我的體會是,我們可以學習天氣預(yù)報中的氣象解說員,說到哪里,哪里就正好表現(xiàn)出來。而且變化要快,幻燈片可以多做些,但每一張必須簡潔,這樣才能緊緊吸引評委的眼光。說課稿的內(nèi)容與課件的內(nèi)容互為補充,融為一體。
說課稿與說課人的融合。我記性不好,要把說課稿背下來很難,但脫稿說課又是我的追求。怎么辦呢?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技巧,就是把我的說話習慣和講稿相結(jié)合即盡量將口語與書面語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不失正規(guī),又照顧了個人說話習慣,既便于記憶,又不失自然,可謂一舉多得。
說課稿自身的融合。包括兩個小的方面,一是前后照應(yīng),二是過渡。前后照應(yīng),即在教學目標中設(shè)計的重難點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呈現(xiàn),這樣評委才不會認為你在前面說空話。過渡,除了每一步驟之間的銜接外,尤其要強調(diào)的就是教學過程中個步驟的過渡,一定要有承上啟下的、比較自然的話語。
說課人與聽眾的融合。說課既然有“表演”的成分,那么作為“演員”的說課人,一定要照顧“觀眾”的情緒。最基本的就是一定要有微笑,最好讓自己的目光在每一位評委身上各停留一分鐘,這樣,評委會覺得你是在真誠地和他交流,這也是一種起碼的尊重。其他時間可以將目光停留在觀眾身上,不需要具體哪一個人。
總而言之,說課要以簡明、條理和創(chuàng)新為主,這一點是全方位的,包括你的講稿、課件和用語,而且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教學過程前面的內(nèi)容一定不能超過兩分鐘。然后,加上說課人的勤奮和孜孜以求,展現(xiàn)出來的即使不是你最完美的十分鐘,也一定是最自信的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