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改制度的變革,特別是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更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才能保障教學秩序的穩(wěn)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適應新課改的發(fā)展要求。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一、青年教師要再學習,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
教師要通過書籍閱讀,網絡搜索等方式來開闊本學科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了解本學科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及發(fā)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tǒng)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體系。這樣上課的內容才會豐富、精彩,師生之間互動情感交流才會產生和諧效應。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師生之間在情感上產生寶貴的共鳴,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現(xiàn)在不僅語文教師能夠審時度勢,為了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不斷主動學習,管理部門也深知繼續(xù)教育的重要性,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職研究學習等等。但關鍵還是在于自身的想學和樂學上,現(xiàn)在網絡信息快速、便捷,學習的渠道多、門路廣,學習的決定權在于語文教師自己,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如何選擇,應該學什么,要在什么方面致力發(fā)展自己,這些都是教師要在發(fā)展自己的時候處理好的問題,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切實發(fā)展成一個有文化品味的語文教師,必須會讀書,會學習。
二、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
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學的認識是“教師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fā)展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些對教學的定義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去說的,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要求、學生照辦,教師出題、學生考試。教師永遠占據主導地位,是主動的;學生永遠是從屬地位,是被動的。因此,有些人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師生的平等,教師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具備民主思想,這就導致了教學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輸式”。稍開明點的教師最多來點“啟發(fā)式”、“討論式”,但還是限定在老師設計的范圍內。
語文教師要探索實行教學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時要指導學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討論、交流時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規(guī)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罷,討論交流也罷,一定是出于學生內在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教師教學的需要。 隨著規(guī)則的不斷建立和內化,教師對學生學習紀律的管理方法就不再是禁止和懲罰,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上,放在了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吸收別人的觀點,學會分工、學會協(xié)作上。這種規(guī)則的確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體同學的;而對規(guī)則的內化以至形成學生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白屢?guī)則看守一切”,在培養(yǎng)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實施民主的規(guī)則方面,教育應該走在社會發(fā)展的前面。
三、語文教師要靈活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梢哉f,不斷地把人類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技術、新設備加以改進并運用于教學活動中,這是人類教學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教學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物質保證。
新的語文教材的編寫,重視活動課的開展,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也應了解一些網絡知識,學習信息技術,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指導。同時現(xiàn)代教育提倡資源共享,作為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與他人共享資源,還是沿用過去的閉門造車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為要取得同樣的效果,你就必須付出數(shù)倍于人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