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貸款定價是指商業(yè)銀行根據經營成本和信貸風險收益,與借款人協(xié)商確定貸款價格(貸款利率)的行為。國際銀行界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貸款的定價問題,一些銀行由于貸款定價過低,其貸款收入不能補償貸款的違約損失和發(fā)放貸款的經營成本;而如果貸款定價過高,又會使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喪失客戶,于是合理確定貸款價格成為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由于長期的利率管制,商業(yè)銀行基本喪失了自主定價的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yè)銀行的競爭將真正從規(guī)模競爭轉向價格競爭,在當前主要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下,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
一、國際上常用的貸款定價模型
商業(yè)銀行在制定貸款具體價格時,主要通過對資金成本、營運成本、風險成本、預期利潤四個因素的權衡和計算,并結合市場競爭、需求水平來確定。各國商業(yè)銀行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貸款定價模型,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成本加成貸款定價模型
該模型力圖在分析銀行發(fā)放貸款成本的基礎上,對貸款風險做出必要的補償,為每一筆貸款確定出有利可圖而又為客戶接受的利率。在使用該模型時,要考慮以下四個部分:銀行籌集可貸資金的成本、貸款費用(非資金性經營成本)、貸款可能發(fā)生的違約風險、為銀行股東提供一定的資本收益率所必需的預期利潤水平。用公式表示為:
貸款利率=資金成本+貸款費用+預計補償違約風險的成本+預期利潤水平
成本加成定價模型屬于“內向型”定價模式,它主要考慮銀行自身的成本、費用和承擔的風險,銀行的資金成本、貸款費用越高,貸款利率就越高。由于未考慮當前資金市場上的一般利率水平,可能會導致客戶流失和貸款市場的萎縮。此外,該模型要求商業(yè)銀行必須準確地計算各種成本,以精確地歸集和分配成本,而銀行屬復合型產品產業(yè),很難準確地將其經營成本分攤到各項業(yè)務上。
(二)基準利率加點定價模型
這是國際銀行業(yè)廣泛采用的一種貸款定價方法。其具體操作辦法是在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市場基準性利率(如同業(yè)拆借利率、優(yōu)惠利率)的基礎上,加上違約風險補償和期限風險補償。對于不同風險程度的貸款種類,一般確定一個大致的利率波動區(qū)間。計算公式為:
貸款利率=基準利率+風險加點(客戶違約風險溢價和期限風險溢價)
公式中違約風險溢價是對非基準利率借款人收取的費用,期限風險溢價則是對長期貸款的借款人所收取的費用。
采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基準利率的選擇,在西方商業(yè)銀行的實際操作中,基準利率既可以是優(yōu)惠利率,也可以是國際市場同業(yè)拆借利率或國債利率等。與成本加成貸款定價模型不同,基準利率加點定價模型是一種“市場導向型”的定價模型,它以市場一般價格水平為出發(fā)點,尋求適合本行的貸款價格。通過這種模型制定出的貸款價格更貼近市場,從而更具競爭力。但是采用這種定價模型進行貸款定價,除了要考慮貸款本身的風險(客戶違約風險、期限風險)外,還要考慮市場利率風險(各種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基準利率的增減變化),這就加大了風險管理的難度。除此之外,商業(yè)銀行在使用該方法時還必須充分考慮銀行的資金成本,否則容易出現搶得市場而失去利潤的情況。
(三)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模型
該模型綜合了“內向型”和“市場導向型”貸款定價模式的優(yōu)點,將貸款定價納入客戶與銀行的整體業(yè)務關系中考慮,從銀行貸款成本和借款客戶為銀行提供的綜合收益為出發(fā)點,兼顧市場競爭和經營收益,是在具備完善的客戶關系管理的前提下可選擇的理想方法。采用該模型的出發(fā)點是商業(yè)銀行在與任何客戶進行業(yè)務往來時,都要保證“有利可圖”或至少不虧本,因此,銀行在為每筆貸款定價時,應全面考慮客戶與銀行各種業(yè)務往來的總成本、總收入和銀行的目標利潤。這一模型實際上是成本加成定價模型的延伸和細化。用公式表達即為:
銀行從某客戶獲得的總收入≥為該客戶提供服務的總成本+該筆貸款所應實現的目標利潤
公式中銀行從某客戶獲得的總收入包括:①向該客戶提供的貸款利息收入,這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②由貸款引致的存款收益、結算業(yè)務收益;③服務費收入。
總成本指為客戶提供服務所發(fā)生的所有費用,包括:①資金成本;②貸款的管理費用,即信用分析的費用、抵押品的維護費用等;③應攤的費用,即人事費用、業(yè)務費用、折舊等;④違約成本。從一般做法看,可以將貸款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如五級分類法、十級分類法),根據銀行的經營狀況和歷史資料計算出不同風險等級的貸款平均違約率,進而根據平均違約率和貸款額來確定違約成本;⑤貸款營業(yè)稅及附加。
目標利潤是銀行資本從每筆貸款中應該獲得的最低收益,可參照銀行近幾年的資產利潤水平和同業(yè)平均水平等指標確定,也可根據既定的產權資本目標收益率、貸款額、貸款的資本金支持率來確定。
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模型體現了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并試圖從銀行與客戶的全部往來關系中尋找最優(yōu)的貸款價格,是比較理想的定價模式。但該模式要求銀行不僅要擁有大量的自身經營信息和廣泛、可靠的客戶信息,而且還能通過計算機系統(tǒng)運用 “分客戶核算”、“作業(yè)成本計算會計”等科學的方法將各種信息進行有機的梳理、分析和融匯,國內商業(yè)銀行在現行技術條件下尚難以做到。
二、適合我國商業(yè)銀行的新型貸款定價方法
結合目前我國利率管理現狀和國內商業(yè)銀行的實際,筆者認為合適的貸款定價方式應該將三種定價模式配套使用,做到優(yōu)勢互補。以基準利率加點定價模型和成本加成模型為基礎,確定貸款的基本價格,然后通過客戶盈利能力分析確定每筆貸款的最終指導定價。用公式表達即為:
貸款利率=內部資金轉移價格+該筆貸款的營運費用率+違約風險補償率+銀行目標利潤率+利率的調整幅度
公式中內部資金轉移價格是指資金在銀行內部不同部門、不同產品、不同機構之間流動時產生的價格,是貸款的基準利率。從西方商業(yè)銀行的經驗來看,貸款基準利率一般選擇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利率(CHIBOR)或者無風險的國債利率。相比之下,我國的基準利率體系只是初具雛形: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偏小、期限結構欠合理、國債市場流動性不足、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割裂等因素使得國債收益率曲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尚難發(fā)揮市場基準利率的作用;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SHIBOR)自2007年運行以來,基準地位不斷提高,但仍然存在各種期限報價基準不一致、市場制度和交易機制不完善、微觀金融機構定價能力不強和市場認同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因此當前我們選擇銀行內部資金的轉移價格作為基準利率。使用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可以使不同的銀行具有不同的基準價格,資金充足、效率較高的銀行會更具競爭性,同時可避免銀行對每筆貸款業(yè)務進行復雜的成本分攤、精算,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該筆貸款的營運費用是銀行在進行貸款業(yè)務時除資金成本外所發(fā)生的綜合營運費用,包括發(fā)放貸款并維持與客戶的借貸關系所需要的非利息性成本。該筆貸款的營運費用率是該筆貸款的營運費用與從該筆貸款中所獲收入之比。
違約風險補償率,即貸款客戶的信用風險補償率。企業(yè)違約率的取得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信用評級確定被評對象的違約率,目前我國各大國有商業(yè)銀行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但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在風險量化技術方面還很欠缺,主要根據客戶信用等級及貸款方式分析判斷貸款風險,對違約風險的定量測算和評估系統(tǒng)需進一步完善;二是使用違約率模型直接測定目標企業(yè)的違約率,其中最著名的模型是KMV公司的預期違約率模型(簡稱KMV模式)。這種方法更側重于對未來的預測,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yè)狀況的變化更為敏感,但它的適應范圍有限,對資本市場成熟地區(qū)的上市公司效果顯著。
利率調整幅度的確定是通過銀行預期利潤率與整體客戶貸款綜合貢獻率之間的大小比較得出的結論。如果整體客戶貸款綜合貢獻率高于銀行預期利潤率,可以考慮適當降低貸款價格;反之,應提高對該客戶的貸款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