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在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視角下提出了菜式翻譯應(yīng)遵從的基本原則,將直譯和意譯的翻譯策略運用到菜譜翻譯中并詳細(xì)提出了具體的方法,以及這個具體方法對菜名翻譯的理論意義和學(xué)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 中式菜名英譯 功能派翻譯理論 翻譯目的與原則
一、導(dǎo)言
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主體文化,構(gòu)成了主體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菜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反映著主體文化,對菜名的研究也因而成為研究一種文體文化的重要方面。
2008年背景奧運會后,中國菜越來越為全世界各國人民所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使者。這種文化交流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翻譯問題。 而這些中國菜的英文譯名從令人啼笑皆非到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
二、目前中餐英譯中所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目前中式菜名英譯的現(xiàn)狀,我們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望文生義的翻譯: 四喜丸子—— four happy meat ball
這些都是望文生義的想當(dāng)然的翻譯,過分的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難免會引起歧義,費解甚至令人可笑的翻譯。
(二)惡俗的翻譯:
臭豆腐——smelly bean curd
口水雞——slobbering chicken (流著口水的雞)
(三)白開水式翻譯:只是主配料的簡單堆積。比如廣東名菜“佛跳墻”在很多菜館都被翻譯成“Abalone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像“佛跳墻”這類具有深厚民間歷史典故的名菜,直接按照材料翻譯出來就覺得索然無味了,未免可惜。
三、功能派翻譯理論基礎(chǔ)
弗米爾于20世紀(jì)70年代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目的論,(scopo-theory), 進一步打破了對等理論的局限,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理論的束縛提出以文本目的為翻譯活動的第一準(zhǔn)則,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yù)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弗米爾認(rèn)為單靠語言學(xué)解決不了問題,根據(jù)行為學(xué)的理論,他提出翻譯是一種人類的行為活動,而且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chǎn)生語篇。
總之,功能翻譯理論提出了譯文功能論,指出翻譯過程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yīng)該是對等理論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應(yīng)該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預(yù)期達(dá)到的交際功能。
四、中式菜名英譯的策略
(一)中餐英譯文本的兩個功能
1.讓廣大的外國朋友在餐廳或酒店就餐時,能夠看懂菜單上的一道道菜名,了解這些美味佳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可以隨心所欲享用菜肴。
2.讓更多的海外人士在品嘗中餐的美味佳肴時增加對中餐的了解,讓中餐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 翻譯策略
根據(jù)中餐英譯文本的兩個功能,對于主要目的是方便客人點餐一類的中餐,如果是寫實性命名的菜肴,即菜肴是以原料或附帶加工形狀命名和烹飪手段而命名,這類菜名主要是展現(xiàn)菜肴所用的原料,刀工或烹飪手法,同時也兼容菜肴的口味。由于中英文中關(guān)于描寫原料,刀工和烹飪手段的詞基本存在對等語,這種情況下采用直譯的方法,將菜肴的原料,味道,制作方法等翻譯出來即可。
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美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韻味,有的菜名還蘊含歷史和典故,這些菜肴的命名往往利用寫意型命名,往往不出現(xiàn)原料及烹飪方法,初次品嘗的食客面對食譜往往感到莫名其妙。這種情況下,一般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 雖然這些寫意的菜肴被意譯后往往會失去他們原名的象征,吉祥和文化意譯,但是這樣翻譯后的菜單簡潔明了,體現(xiàn)了菜單傳遞信息的文本功能,方便外國食客快速點菜用餐。
1.方便客人點餐
即了解菜的內(nèi)容,選擇自己喜歡的食品,翻譯時應(yīng)該注重菜的原料,味道,烹制方法等等。
直譯(寫實性命名的菜肴,主料加配料加調(diào)料)
烤乳豬 roast suckling pig
黃燜大蝦 braised prawns in rice wine
脆皮雞 crispy chicken
意譯 (對于寫意性命名的菜肴,用避虛就實的方法,翻譯出實質(zhì))
霸王別姬 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螞蟻上樹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糖醋里脊 fried sweet and sour tenderloin
2.文化翻譯
此外,如果菜名翻譯還要肩負(fù)起弘揚中華文化和促進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重任,那么翻譯所采用的策略就必須與此目的相適應(yīng)。尤其是寫意型命名的菜肴具有極高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屬于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盡量傳達(dá)文化信息,多采用直譯+釋義法和音譯加注的方法。
直譯加釋義
在中式菜肴中,有些菜含有歷史典故,是由某人創(chuàng)始或與某人有關(guān),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東坡肉,宋嫂魚羹等。有一部分則與某個歷史事件或傳說有關(guān)而直接以該事件或傳說命名,如佛跳墻,叫花雞等。這類菜名一般比較復(fù)雜,我們再翻譯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靈活處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這些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此類菜名的英譯一般采用直譯+釋義法翻譯,即先直接按中文菜名翻譯出其含義,然后補充說明其內(nèi)在含義。
佛跳墻 Fotiaoqiang ——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es)
音譯或音譯加注釋
對中國特有的食品的翻譯,多采用音譯,或者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如豆腐,粽子,餃子,餛飩等等。
Jiaozi— won ton
粽子翻譯為Zongzi ——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
五、總結(jié)
文章主要簡介了論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本文對德國功能派理論作了介紹,提出了這一理論可以作為中式菜名的英譯一個范式。就菜名翻譯而言,菜名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而更多的是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文中筆者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菜名命名的原則以及目前菜名翻譯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因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筆者提出了菜譜翻譯中應(yīng)遵循的一些原則,將直譯和意譯的翻譯策略運用到菜譜翻譯中并詳細(xì)提出了具體的方法,以及這個具體方法對菜名翻譯的理論意義和學(xué)術(shù)價值。
參考文獻:
[1]Mo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79.
[2]白薇.中文菜單英譯之我見[J].外語研究考試周刊,2007(10):30-31.
[3]陳德彰.中國人最易犯的英漢翻譯錯誤[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4]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湯立尹.中餐菜單英譯的“信、達(dá)、雅”[J].湖北經(jīng)濟學(xué)院學(xué)報,2008(5):121-122.
[6]王逢鑫.漢英飲食文化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
[7]翁鳳祥.實用翻譯[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2:249.
[8]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9]于科先.淺析《北京市餐飲業(yè)菜單英文譯法》中的翻譯失真現(xiàn)象[J].中國青年科技,2008(8):32-35.
作者簡介: 劉本香(1987.10),女,漢族,山東青島人,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10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與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商務(wù)英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