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的本質(zhì)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幼兒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異刺激的影響而轉(zhuǎn)移,活動中幼兒是通過提問來進行學習的。有了問題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價值的提問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激活幼兒的思維,直接影響幼兒的思維操作方式,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發(fā)、喚醒、鼓舞?!倍龅竭@些,教師善用語言的引導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提問都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教育;有效提問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實施教學合理性的有效提問,能夠激發(fā)幼兒投身于教學活動中,從而使教育目標得以完成。
古人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庇幸刹庞兴?,無思則不能釋疑。由于幼兒不能有效地思考問題,教師若能在其已有的經(jīng)驗上進行有效的提問引導,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呢?
一、考慮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方式
根據(jù)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方式,幼兒的思維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而在幼兒園階段幼兒主要以直覺行動思維以及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才開始萌芽。所以,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方式,從而達到有效提問。
例如,幼兒小班階段,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那教師在提問時就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方式,不能說“怎么樣才能拿到你想要的玩具呢?”而是“在不離開自己的位置的情況下,拖動什么可以拿到你想要的玩具?”因為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再如,皮亞杰的“三山實驗”。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實驗結(jié)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
所以,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時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方式,相信會達到好的效果。
二、了解幼兒并作充分的準備
1.正視幼兒認識事物的立場
由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要了解幼兒認識事物的立場,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
皮亞杰: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zhuǎn)它也轉(zhuǎn)。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杰:它為什么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杰:它為什么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么。
皮亞杰: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fā)光。
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立場,對幼兒回答的問題再次進行有效的提問,繼而也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在思考中根據(jù)教師的提問闡述自己認識事物的觀點。
2.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促進幼兒了解信息、掌握知識的活動。從教學整體上看,教師必須抓住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要求,根據(jù)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科學地設計一定梯度的問題,不僅要設計好單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好問題序列,問題序列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遞進式問句系列: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chǎn)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后一種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得較少。
3.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幼兒園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教育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成人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提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jīng)過思考后回答,有助于啟發(fā)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jīng)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樹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三、圍繞教學中的關鍵點設計問題
問重點,保持幼兒思維清晰,重點是幼兒應該掌握的內(nèi)容,因此對重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詞語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并為幼兒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問散發(fā)點,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散性設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是指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lián)系所學知識,以求問題得以靈活解決的方法。
四、嚴謹、清晰、簡練的提問語言
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準確、嚴謹、清晰、簡練、通俗易懂。特別是口頭提問不宜太長或轉(zhuǎn)變太多,這使幼兒記不住,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誠懇、和諧,在幼兒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shù)幼兒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來回答問題。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自由處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兒的語言或非語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舉非舉的手勢等;鼓勵幼兒與幼兒間相互啟發(fā);排圓形或半圓形的座次,創(chuàng)造有利于幼兒參與的環(huán)境。
五、正面評價,鼓勵幼兒質(zhì)疑問難
對幼兒的答問進行正面評價,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形成良好的雙向反饋,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氣氛。幼兒回答問題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對于幼兒任何正確的回答,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不應該吝惜自己表揚的話語;對答錯者不能諷刺和挖苦,要對出現(xiàn)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這有利于調(diào)動幼兒繼續(xù)思考和勇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問題是一切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fā)展的邏輯力量,也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教師盡可能利用有效的提問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diào)動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每個幼兒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人頌.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2]苑望.幼兒教師口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2.
[3]周宗奎.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陳幗眉.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3.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龍?zhí)哆M修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