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了。要改變以往過于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fā)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huán)境。
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fā);品德與社會
“資源”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梢姡Y源可被人所利用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如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教育資源等。
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課程資源是相對于課程而言的,但是,任何課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和前提的,沒有課程資源也就沒有課程。因此,我們把課程資源認為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因此,我們可以說,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有效利用是任何課程目標順利達成的必要條件。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但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fā)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fā)揮效益的水平。因此,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自己的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育情境,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而不是代替學生、強迫學生或把學生束縛在書本、課堂的圈子里。
二、課內外結合,用活教材、準確把握教材
根據實際大膽調整教材順序,活用教材。靈活的實用教材,不是把教材當《圣經》來教,可以靈活變通。結合當地氣候特點、風土人情以及學生的學習準備等情況靈活、大膽地篩選和補充、調整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對教材我們要吃透編者的意圖,唯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材的主陣地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還要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和見解,唯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如,在教學四年級《家鄉(xiāng)人生活的變化》這一課時,課前教師讓學生搜集過去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種資料,課上組內交流整理,學生在看完教材,增強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將搜集的資料在全班展示并加以講解,豐富了教材內容。學生通過鮮明的對比,深刻地認識到人們生活發(fā)生的變化,體會到社會的巨大變化。
在教學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二課《爺爺、奶奶,您好嗎》這一課時,通過課前對學生搜集資料的調查,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發(fā)現學生在突破本課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不是難點,關鍵是讓學生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去感悟和體驗與爺爺奶奶間的那種親情。結合本課,在課前的備課中,我反復思考如何開發(fā)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去感悟和體驗學生與爺爺奶奶間的那種親情。這讓我想到了陳紅的《?;丶铱纯础愤@首歌。這首歌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雖然不能完全唱下來,但歌中的主要部分孩子還是能記住的。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我與孩子一起唱了這首歌,但沒有挖掘歌詞內容,通過反饋,效果一般。在第二個班級的教學中,我吸取上一個班級的教訓,在學生充分匯報和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我請全班同學一起演唱了這首歌,唱完后,我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我將“?;丶铱纯?,哪怕為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為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边@句歌詞中的“媽媽”換成“奶奶”,“爸爸”換成“爺爺”。又讓學生唱了兩遍,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爺爺奶奶為家庭的付出與貢獻以及晚年生活的寂寞。這句歌詞的變換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發(fā)現墻邊的一位女同學哭了,于是,我讓學生停止了討論,把這位女同學帶到前邊,詢問她:“你為什么哭了呢?”她說想爺爺和奶奶了。原來,這位女同學從小就是她的爺爺和奶奶帶大的,她的老家在河南,隨父母打工,一起來到了大連,離開了生活多年的爺爺、奶奶。由于這首歌的引發(fā),使孩子想起了遠在河南的爺爺奶奶,激發(fā)了孩子的思念之情,忍不住就哭了起來。
在座的學生都認真地傾聽了她的傾訴。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爺爺和奶奶平時是怎樣關心愛護我們成長的。小女孩的訴說激發(fā)了其他同學的思考,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匯報了起來,課堂氣氛又一次活躍了。在此基礎上,我又問學生:“你們想爺爺奶奶時怎么辦?”學生回答去看爺爺奶奶。同時,我指出要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常陪爺爺奶奶嘮嘮嗑、談談話,使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快樂。離爺爺奶奶遠的,可以通過打電話或寫信的方式向爺爺奶奶訴說自己的思念之情。我隨后指導學生如何寫信表達對爺爺奶奶間的親情。在《?;丶铱纯础愤@首歌的伴隨下,結束了本課的教學。
通過對《?;丶铱纯础愤@首歌的開發(fā)和利用,本課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學生身邊的資源,這些資源與學生的生活較近,來自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便于理解。而且,這些教學資源所起到的教學效果往往比教師單純的說教要好。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使我們的學生耳熟能詳,他們缺乏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教育不應注重課堂、口頭上,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時時、處處對孩子進行教育,使我們的學生具備美好的人性。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并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構成,同樣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體。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更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應使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
三、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教學實踐中有大量的、豐富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和學生來共同開發(fā)。這種課程資源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特點,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在愉悅的情境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因此,當一個學生表現得與眾不同時,我們寧可先把這看成是學生的特點,而不要輕易地看成是缺點,也許學生看似荒唐的舉動,便是寶貴的課程資源……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如,教學三年級《變化中的社區(qū)》一課,教師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到村委會調查,了解了近幾年鎮(zhèn)、村兩級政府在基礎建設中的投入,觀看了舊村莊的圖片等相關資料,接著帶領學生到村里參觀。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破舊的民房變成了一座座高大寬敞的居民樓,坑洼不平的泥道變成了筆直、寬闊的柏油馬路,還有新建的街心花園、各種文化娛樂場所等設施。鮮明的對比,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家鄉(xiāng)的變化,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qū)革鎮(zhèn)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