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是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基礎學科,它是以祖國語言為載體、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為精髓的課程,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前提,更是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主要文化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更是一種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互動,教師用自身的熱情、真誠、寬容、睿智、幽默等良好品質,去打動學生,增強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優(yōu)化師生情感關系,更重要的是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學生才能自覺地求真、向善、審美。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去試談如何尋找情感共鳴,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魅力。
一、在教材研讀中尋找情感共鳴點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進入角色,有效地開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符合教材本身的情境,或通過教師自身情感的外露來感染、影響學生,給學生展示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和無窮宇宙間的自然奧秘,促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效應,進入探幽覓勝、奇思遐想的境地。教學過程則會因這種情感的中介力量而發(fā)生質的變化,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的各種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在情境對話中激起情感共鳴
知識可傳授,能力靠訓練,情感則需要熏陶。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一種濃烈的情感氛圍下,通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體驗、表達等活動,激起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的交融、感化、燃燒,形成一種主客雙方的情感共振、同化與升華的閱讀機制,從而使學生獲得強烈的審美快感與深刻的審美教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在激情催化中引發(fā)情感共鳴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教師情感的豐富性與外顯化。教師講課總要帶著一股激情,才能使學生的感情萌動。教師的激情范讀能使無聲的抽象語符變成動聽的有聲信息。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是“催化劑”,教師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撥動其心靈之弦,促使它發(fā)生最動聽的心聲。那種處變不驚,對任何事物和現(xiàn)象都無動于衷的教師,學生是無法從他的身上獲取情感信息的。
四、在品讀文本中尋找情感共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語文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理解,讀成了與文本溝通的重要方式。其實,尋找情感共鳴點就是拉近生活與文本的距離,將學生在生活中做過的、想過的、說過的與文本和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融入課堂。這正是生活即課堂,課堂即生活。
尋找一個情感共鳴點,我們就可以讓閱讀教學充滿情感交流與碰撞的氣息,充盈著美好的人文關懷,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打動學生,用愉悅的氛圍影響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用多變的情境吸引學生,用高尚的人格啟迪學生,使師生間的情與情得到交融,從而激活學生的個性思維,優(yōu)化教學效果,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江西省九江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