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結(jié)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句句話、一篇篇文章。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說過:“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可見,詞語在以發(fā)展學生語言為根本任務的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高度重視詞語教學。
一、活用比較,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加清晰
《紙船和風箏》一文中寫道:“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松鼠的家門口?!边@兩句話分別用了“漂”和“飄”,如何引導孩子區(qū)別這兩個動詞呢?我是這樣設計的:每一天,紙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每一天,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松鼠的家門口。請同學們輕輕讀一讀這兩句話,一邊讀,一邊做動作看看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孩子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字雖然讀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三點水的‘漂’和水有關(guān),表示在水上‘漂’;而風字旁的‘飄’,和風有關(guān),表示在風中‘飄’”這一特點。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也體會到了漢字的神奇。之后,我又請孩子們說“ 在水上漂呀漂?!薄?在空中飄呀飄?!贝鸢甘俏寤ò碎T的,有:塑料口袋在空中飄呀飄,樹葉在空中飄呀飄,氣球在空中飄呀飄,白云在空中飄呀飄……樹葉在水上漂呀漂,冰塊在水上漂呀漂,泡沫在水上漂呀漂,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小竹排在水上漂呀漂……
如果老師只是機械地講,學生對詞的意思理解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沒有經(jīng)過實踐體驗和消化的過程,學生在以后的運用中仍然會混淆不清。通過比較,就會讓學生把所學的詞語扎根在心里。用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二、緊扣文本,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加深刻
有些詞語,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含義。但是存在于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反而會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理解詞語時可以“緊扣文本”,把詞語放在整篇課文中揣摩其深意。
如,《美麗的公雞》一文中多次出現(xiàn)“美麗”一詞,丁維升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題目后,師問“美麗”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是“漂亮好看的意思”。師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僅僅是寫公雞的外表好看嗎?
2.學習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寫公雞美麗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然后聯(lián)系課文中的句子理解“美麗”一詞。學生馬上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要數(shù)漂亮我第一”。想到這段的“美麗”一詞理解為外表漂亮。這一步教學把抽象的詞語同事物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3.學習五、六自然段,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老馬所說的話,討論老馬所說的“美”和公雞所說的“美”一樣嗎?老馬所說得“美”指什么?(行為美)然后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什么是行為美的?(能為別人做事是行為美)從而聯(lián)系二、三、四自然段內(nèi)容,認識啄木鳥、蜜蜂、青蛙都能幫人們做事,他們的行為都是“美”,這一步學生從實實在在的事實中理解了“美麗”的深層含義——行為美。
4.聯(lián)系整篇文章,理解課題的“美麗”,學生就能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公雞不僅外表美而且行為美。
三、巧妙拓展,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加豐滿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課文第三自然段主要通過“話別”表達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李白先表明了自己的敬仰之情,文中很簡單說到敬仰孟浩然的人品和詩篇,但很多學生感到有些突兀,常理上,李白的學識應該值得孟浩然敬仰啊。所以在這時候,就“敬仰”一詞的理解,教師可以進行拓展。課堂上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師拋磚引玉:文中李白為什么稱孟浩然為“兄長和老師”?從這個稱呼中,你又聯(lián)想到什么呢?
引導學生自述:李白當年28歲,孟浩然大李白12歲,李白慕名從四川來到襄陽拜見了孟浩然,兩人相見恨晚。年長12歲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長一樣把年輕的李白當?shù)艿苷疹欀?;又像一位老師把李白當作自己的學生精心培養(yǎng)。所以,李白無限敬仰地稱他為(引讀“兄長和老師”。)
過渡點撥: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詩篇”)
師述:是的,李白還曾寫過一首贊美他人品的詩《贈孟浩然》,(出示詩篇)詩中寫道:(引讀——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借助注釋,你們能讀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樣的人品嗎?
交流:他胸懷磊落,飄逸灑脫;他拋棄了榮華富貴,遠離官場,不羨權(quán)貴;他只愿臥于松下云間,遠離世俗,淡泊名利。
過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還敬仰他“譽滿天下”的詩篇?!白u滿天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孟夫子的詩嗎?師生齊背古詩《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誦??梢娒虾迫坏脑娬娴氖亲u滿天下?。?/p>
怪不得“詩圣”杜甫都這樣稱頌他的詩句:清詩句句盡堪傳。引述:意思是說孟浩然的詩——清新雋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傳。
小結(jié)過渡:就是這樣一個德才兼?zhèn)涞拿虾迫?,怎能不讓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們就要分別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僮x這段話,看看哪些地方也讓你感受到了這份不舍?
有效拓展,補充課外知識,就會讓學生對孟浩然的人品和詩篇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自然而然明白了為什么李白那么敬仰孟浩然,也由此更深刻地體會到此時的分別是多么的不舍,他們的友誼不僅是普通的朋友關(guān)系,更是精神上的、心靈上的?!熬囱觥币辉~,衣滿缽滿,源遠流長。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運用巧妙方法,拓展詞語教學的“多維空間”。
一個詞語可以呈現(xiàn)出一個豐富的畫面,一個詞語可以豐富一段感人的場面,一個詞語可以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流露。只要我們引領(lǐng)學生去仔細尋覓,就可以避免學生只向工具書索要解釋,片面理解詞語的做法,也可以讓我們的詞語教學豐厚起來。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用好各種教學策略,帶領(lǐng)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在課堂中對待詞語教學,我們一定要像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詞語教學進行到底!我相信,我們的詞語教學一定會使語文教學的基礎更加夯實、深厚。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梅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