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而言,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語文學習的目標。
關鍵詞:習慣;培養(yǎng);興趣;形成
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反復的練習和實踐,教師的訓練和指導非常重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形式,那么如何養(yǎng)成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下面就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點滴感受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課堂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習語文,課堂朗讀是很重要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語文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課上朗讀習慣。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讀,自己去理解課文,才是主動地學習,反之,我們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總是被動的學習,不僅學到的東西少,而且積極性也不高,同時他也將永遠離不開老師這根拐杖。因此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我們只做必要的點撥和引導。學生只有自己對課文內容理解了,并且親切地體會了,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解就成了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課上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讓學生多讀,反復讀,有感情地去讀,學生讀不好老師就示范讀,尤其是對關鍵詞的讀法教師一定要點到位。只有這樣,學生的感情投入了,理解起課文來也就容易了。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學語文無非就是聽、說、讀、寫,實際上聽與讀是學會理解文字,說與寫是學會運用文字,所以說學會閱讀理解是學語文很重要的一方面。但語文的學習不是必須依賴課本,只有讀課本才是學語文,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語文隨處可學,只要是帶字的,不管是什么,只要學生去讀,就是學語文。應用研讀課本得來的知識去閱讀其他的書,這就是反復的歷練。因此必須讓學生大量地進行閱讀,除了教材以外,其他的書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想讀書”;又要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有所獲,讓他們“會讀書”。
1.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好讀書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诮虒W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讀書、愛讀書、會讀書,從小養(yǎng)成熱愛讀書、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并在讀書過程中陶冶情操、獲取真知。因此我每帶一個班,都會積極營造班級讀書氛圍,努力打造書香班級,讓學生從讀書活動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1)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自備書籍。(2)開展班級特色閱讀活動。主要為閱讀書籍之后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定期舉辦“讀書會”,開展講故事比賽、詩文經(jīng)典誦讀比賽、“心得交流”等活動,并及時將評比照片粘貼在“書香欄”里,并每周有所體現(xiàn)。這樣學生會非常有成就感,可以大大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讀書習慣,讓學生會讀書
只有讀書深入學生心靈并付諸行動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愛讀書。為了督促學生天天讀書,在初讀階段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做摘抄式讀書筆記,等逐漸養(yǎng)成讀書習慣后,則要求學生要寫讀后感,要對書中的人物進行評價,讓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是很有必要的,這既是對閱讀內容的再現(xiàn),又是語言表達的練習。
總之,良好的讀書習慣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并堅持不懈地督促學生堅持下去方可形成。隨著學生課外閱讀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學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當學生感到喜悅、快樂后,就會進一步把良好的習慣堅持下去。同時,個人的進步又往往是其他學生效仿的范例。這樣班級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五堡寄宿制學校)